10月2号夜里,外滩一下子挤进三万五千多人,南京路也来了二十多万游客,全市加起来接待了三百五十多万,比去年多了快两成,可你要是走到市中心的居民区,街道静得能听见风,共享单车一排排停着,没人去骑,本地人不逛外滩,也不进商场,他们待在家里,或者干脆离开上海。
游客总往外滩、南京路挤,拍几张照,发个朋友圈,就觉得算来过上海了,本地人不这样,他们知道哪儿人少,哪儿安静,有人回老家,有人去郊区走走,有人就在小区里牵着狗转悠,热闹的地方让给游客,安静的角落留给了居民。
警察和城管早就见惯了节假日的人流,他们用拉链式人墙把人群隔开,免得挤成一团,今年又多了个新招,手机上能看见人流热力图,系统会提前告诉你哪儿人多,让你绕着走,反应比去年快了不少,管理是细了,可城市也真有点扛不住了。
疫情后旅游变了样,2023年大家抢着出门,2024年有人开始挑冷门地方,到2025年更多人躲开热门景点,不是不想玩,是怕人多,成都宽窄巷子、杭州西湖挤得不行,可搜“城市公园散步”“郊区骑行”的人比去年多了七成,大家不再问去哪儿,而是问别去哪儿。
上海这时候有两副模样,外滩的灯亮着,游客看的是热闹,老小区里是早餐摊的热气,晾衣绳上挂着衣服,邻居互相喊一声,假期一来,本地人忽然觉得,还是家里最踏实,他们不是真想走,就是想歇一歇,找回自己的日子。
《繁花》还在播,不少人冲着剧里的老上海来,可本地人更爱往没被拍过的小街小巷走,他们不图网红打卡,就图个清净,找个地方坐下,影视带火的不过是表面,真正活着的城市,在饭香里,在脚步慢下来的时候。
游客把城市当背景,拍完照就走,居民在找日子的底子,不在乎有没有打卡地,只关心能不能踏实吃顿饭,睡个安稳觉,这场假期的挪动,不是乱,是城市自己在调息,人潮退了,城市还是那个城市,只是它悄悄换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