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双节”,临潼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和璀璨文化的城市,再度成为中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在境内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华清宫等主要景区,除了涌动的人潮,更有一抹鲜艳的“志愿红”在跃动。
假日期间,来自临潼区临潼中学、华清中学、陕鼓中学的80名“石榴花”青年志愿者和驻地高校西安工程大学的20名文博志愿讲解员活跃在景区一线,用真诚的微笑与周到的服务迎接八方来客,将青春的热情化作城市的温情,为金秋的临潼绘就了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郭泉更:助人为乐亦是助城增光
“秦陵博物院的售票窗口怎么走?”
“顺我手指的方向前面左拐,100米左右就到了。”
10月3日上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景区游人如织。在景区出口外侧的兵马俑商业步行街,来自临潼区陕鼓中学的郭泉更身着鲜红的志愿者马甲,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抢眼。
国庆节前,学校团委招募景区志愿者,郭泉更因为之前有在敬老院做志愿服务工作的经验,成功入选。经过短期培训,郭泉更和同学正式“上岗”,被分配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景区从事旅游服务工作。
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4点,解答咨询、文明引导、捡拾垃圾、指引道路……这些都是郭泉更的服务内容。虽然这都是些小事,但对郭泉更来说,还是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我的英语口语说得不是很好,碰到一些外国游客问路时,我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回答。没能帮助到他们,我感到很惭愧。”郭泉更说。
但这些困扰并没有减弱郭泉更的服务热情。为了更好地为外国游客服务,每天回家后,郭泉更都会从网络上“恶补”一些常见的英语词汇和交际用语。再次碰到外国游客咨询时,他从容了许多。
“给游客提供了一些小而实的帮助,对我来说,虽说是举手之劳,但有时却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我感到很开心。”郭泉更说,对他而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提升个人交际能力、丰富实践阅历的基础上,还有一层更深的意义:“身为临潼人,能够让游客感到在临潼的这次旅行很温暖,无形中也提升了临潼的城市形象,这是最重要的。”
杨依晨: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让人感动
“您好,需要帮忙拍照吗?”
10月2日下午,在华清宫景区西门外的广场上,一块醒目的国旗幕板,吸引了众多游客与之合影留念。每当这个时候,来自临潼区临潼中学的青年志愿者杨依晨总会主动上前问上一句。
得到肯定答复后,杨依晨会帮助游客寻找最佳拍照点位,为游客旅程定格一些最美好的瞬间。
“如果是一家人的话,我会提议给他们拍一张合照。”杨依晨说,在国庆节里给大家在国旗下拍摄全家福,“家国同庆”便具象化了。她觉得,做这样的事很有意义。
杨依晨的服务,远不止于按下快门。搀扶老人、捡拾垃圾、发放国旗贴……这几天,她与同伴们采取“定点+流动”的方式,既守住关键服务环节,也主动捕捉需要帮助的身影。
服务中,最打动她的,是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
当她为一名小朋友贴上国旗脸贴时,孩子天真地说:“姐姐,我也给你贴一个吧。你贴上真好看!”这份纯真的夸赞,让她倍感暖心。
一对来自山东的老爷爷、老奶奶询问骊山索道的乘坐位置,杨依晨便一路指引他们找到方位。分别时,老爷爷、老奶奶不断地向她道谢。
这样的场景,这几天每天都在发生,让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杨依晨内心充盈着感动。
陌生人的一声称赞、一句“谢谢”,给了她巨大的动力。“明年,我还要继续报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杨依晨坚定地说。
何怡凝:让游客的体验“增值”一切都值
“您现在看到的是太子汤,是华清宫御汤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代皇太子们专用的沐浴汤池,始建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
这个长假,在华清宫景区内,大学生志愿者何怡凝的讲解为一批批游客揭开了唐代温泉文化的面纱。
今年,共青团临潼区委联合驻地高校西安工程大学特别选派20名文博志愿讲解员,在华清宫景区为游客提供志愿讲解服务,将沉睡的历史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游客在游览中深度感知盛唐文化的魅力,广受好评。
作为西安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何怡凝已是第二年走进华清宫担任文博志愿讲解员了。她坦言,作为一名理科生,跨领域的知识挑战不小,自己曾因为无法回答游客的问题而感到尴尬。为此,她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看着游客因我的讲解而发出赞叹,因我的帮助而展露笑容,那种满足感是无法替代的。”何怡凝说,对她而言,志愿服务让她完成了从一个知识的被动接纳者到主动输出者的身份转变。
“双节”期间,何怡凝每天要从早上8点半服务到下午5点半,8天不间断。
“一天下来要走一万多步,虽然辛苦,但我感到很快乐。”何怡凝说,因为她的讲解和服务,让游客的体验“增值”,让他们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情,进而爱上这座城市,她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何怡凝的话,道出了所有志愿者的心声。这份始于初心、成于坚守的志愿服务,既是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这座城市递给世界的一张青春亮丽的名片。(记 者:柯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