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玩得嗨?“秋蚊子”可没放假!再加上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各种细菌、病毒传播更加活跃,季节性高发传染病悄然来袭。
在此提醒大家,需重点防控蚊媒传染病,如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肠道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秋季腹泻-轮状病毒、细菌性痢疾及伤寒、副伤寒等。
一
警惕蚊媒传染病
秋季是蚊虫繁殖的“黄金季节”,特别是俗称“花斑蚊”的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而这种“花斑蚊”,也是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传播的主要媒介。登革热感染后会突发高烧(可达39℃-40℃);出现“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三红”(面红、颈红、胸红),可能伴有皮疹,部分人还会牙龈或皮肤出血,严重时可能休克。 基孔肯雅热核心症状是突发中低热、关节疼痛(腕、踝等小关节明显)、发病2-5天出皮疹,部分人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
防病要点:
目前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所以,防蚊是关键!
第一招:清!清!清!
翻盆倒罐:仔细清理房前屋后、阳台、楼顶、庭院等区域的各类闲置容器,如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瓶罐等,彻底清除无用积水。
管理水生植物:家养水生植物应每3-5天彻底换水一次,并清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建议改用沙石等方式养护。
疏通沟渠:确保排水沟渠畅通,无积水淤塞。保持环境整洁,消除卫生死角。
第二招:防!防!防!
物理隔离:家中安装纱门纱窗,卧室使用蚊帐。
防护穿戴:外出活动时,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裸露。
驱蚊产品:在裸露皮肤涂抹经检验合格的驱蚊剂。
避开高峰:伊蚊多在清晨和傍晚活动,此时段尽量减少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第三招:喷!喷!喷!
目前驱蚊液当中,真正有效的成分包括避蚊胺、派卡瑞丁(又称羟派酯)、驱蚊酯等。盯着这些成分买就对了。
避蚊胺:最常见驱蚊剂,对蚊子、咬蝇、恙螨、跳蚤和蜱等都有效,严重不良反应也非常少见。大多数含避蚊胺的驱虫剂可用于儿童,但不推荐儿童使用含有避蚊胺的防晒霜或其他需要涂抹的产品,因为反复涂抹会导致接触过量避蚊胺。
派卡瑞丁(又称羟派酯):新兴的广谱驱避剂,对多种昆虫有效,如蚊、蠓、蜱、沙蝇、螨。耐受性比避蚊胺还要好,无味、不黏、不油腻,也不刺激皮肤、不污染织物或降解塑料,对孕妇、儿童更友好,一般10%的派卡瑞丁可达到很好的驱蚊效果。
驱蚊酯:广泛应用的时间较短,但驱蚊效果是被认可的,化学性质稳定,能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使用。
使用驱蚊液产品时
注意这些事项
使用适量驱蚊剂薄涂在皮肤上,注意不要太多;
防止驱蚊剂与眼、口和生殖器接触;
切口和伤口或发炎、刺激性或湿疹性皮肤上不应使用驱蚊剂;
不要吸入气雾剂,不要在封闭的空间或食物附近喷洒,也不要让其进入眼中;
无需频繁涂抹驱蚊剂;
如果要同时涂抹防晒霜和驱蚊剂,应先涂防晒霜,后涂驱蚊剂。
最后划重点!旅行回来别掉以轻心,双节假期若有东南亚等国家旅行史或国内其他省市外出史,在返回后14天内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
二
警惕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目前,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阳性率较前期有所回升,主要受影响人群是14岁及以下儿童。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容易引起喘息、气道狭窄等,严重时还可导致肺炎、呼吸衰竭、脑炎等疾病,需引起重视。
防病要点: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多采取对症治疗。
做好日常防护,高发季应避免前往人多拥挤场所。
做好手部卫生,接触公共物品后避免用手触碰眼、口、鼻等部位。
不与他人共用杯子、餐具,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三
儿童及青少年警惕流腮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人也可能发病。
典型特征是腮腺非化脓性肿胀,通常从一侧开始,1-4天后会蔓延到另一侧,肿胀部位摸起来有弹性,按压时会有疼痛感,张嘴或咀嚼食物时疼痛会加重。
需要注意的是,流腮并非“只肿腮”那么简单。病毒还可能侵犯唾液腺、胰腺、脑膜、卵巢或睾丸等器官,引发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生殖功能或留下后遗症,因此绝不能掉以轻心。
防病要点:
流腮可防可控,做好以下3点,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接种疫苗:我国将腮腺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完成疫苗接种,尽早获得保护;成年人如果未接种过疫苗且没有感染过流腮,也可以自愿接种,尤其是教师、医护人员、保育员等密切接触儿童的人群。
做好个人防护:在流腮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通风差的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避免接触患者;回家后及时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四
注意秋季轮状病毒腹泻
儿童轮状病毒感染好发在秋冬季节。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接触传播,此外也有通过水源污染或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
轮状病毒主要感染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腹泻和呕吐,大便一般为水样便或黄绿色稀便,可伴有发热、肌痛、头痛、和(或)呼吸道症状,严重患者可伴有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
防病要点:
应重点预防2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
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
孩子和家长要勤洗手;在秋冬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防止腹部受凉。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五
注意防范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食物、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苍蝇、蟑螂等媒介携带,经“粪-口”途径传播。夏秋季高发,十月仍属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季节。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高热、玫瑰疹、相对缓脉、脾肿大等,发病初期可伴有全身疲倦、乏力、头痛、干咳、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腹痛、轻度腹泻或便秘等表现。
防病要点:
严格饮食安全:不饮用生水或来源不明的冰制品,所有饮用水需彻底煮沸;处理食物时遵循“食品安全五要点”(选择安全原料、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加热、安全温度储存);如参与户外活动,建议自备清洁饮用水和熟食,以降低感染风险。
强化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搓手至少20秒);餐具使用前应消毒。
环境与媒介管理:保持厨房和用餐环境清洁;安装防蝇纱窗,及时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垃圾密封处理,避免污染水源和食物。
祝大家度过一个
健康平安、欢乐祥和的
国庆中秋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