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当不少人怀揣对诗和远方的向往踏上旅程时, 一门名为“假装旅行”的小众生意却悄然迎来订单高峰:有偿代发朋友圈、代拍旅游实况图,千里之外的景点定位明码标价, 8元至50元的定位费、3元至20元的实况照片费,甚至支持高价定制避免“撞图”。这种用金钱堆砌虚假旅行场景的行为, 看似满足了部分人“晒面子”的需求,实则扭曲了旅行的本质,这样的生意,早该“收摊”了。
“假装旅行”生意的兴起,折射出一些人盲目攀比、追求虚假人设的浮躁心态。在社交平台主导的“展示型生活”中,旅行逐渐从“体验过程”异化为“炫耀资本”。有人因假期加班无法出行,却怕被朋友圈的“旅行浪潮”淹没,选择花钱买定位买照片;有人明知自己经济条件不允许远途旅行,却为了所谓的“面子”,硬要营造“说走就走”的假象。他们看重的不是旅途中的风土人情、内心感悟,而是他人点赞和评论带来的短暂满足感。可这种建立在谎言之上的“风光”终究是一戳就破的泡沫,一旦被熟人识破,不仅换不来羡慕,反而会落得“打肿脸充胖子”的尴尬境地。
更值得警惕的是,“假装旅行”生意还暗藏多重隐患,既损害消费者权益,也扰乱社交秩序。从操作方式来看,代发朋友圈需登录买家账号,这意味着个人隐私信息可能被卖家随意获取、滥用,存在账号被盗、信息泄露的风险;从社交生态来看,大量虚假旅行内容充斥网络,会模糊真实与虚假的边界,让社交平台沦为“攀比竞技场”,原本用于分享生活、增进情感的空间,逐渐被功利和虚伪侵蚀。
其实,旅行的意义从来不在“远方”的标签,而在当下的体验。未必只有跨越千里才算旅行,城市周边的公园漫步、乡村田野的踏青寻趣、家门口的烟火探访,只要能让人放松身心、感受美好,都是值得珍藏的旅程。即便因种种原因无法出行,坦然分享自己的日常:加班时的专注、居家时的惬意、陪伴家人的温馨,也远比虚假的旅行定位更显真实可爱。毕竟,真正的体面不是活在他人的目光里,而是接纳自己的真实生活,享受属于自己的精彩。
“假装旅行”生意的火爆,不过是畸形社交心理催生的泡沫经济。当人们卸下对虚假面子的执念,回归旅行的本真,这类毫无价值的生意自然会失去生存土壤。与其花钱购买“诗和远方”假象,不如静下心来,要么攒足精力去真实体验,要么享受当下的平凡时光。毕竟,真实的生活,永远比虚假地炫耀更有力量。
来源:大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