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年皖藏情
医路格桑花
纪念安徽医疗援藏十周年
编者按:十年援藏路,一生雪域情。当江淮暖流遇上高原风雪,便化作了医者仁心的最美诠释。2015年至今,300余位安徽医者接力奔赴山南,在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用精湛医术浇灌生命之花,用无私大爱书写皖藏情深。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先进技术,更是希望的种子;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健康守护,更是永恒的情谊。在安徽医疗援藏十周年这个特殊时刻,我们开启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用文字和影像,共同铭记那些值得被传颂的温暖瞬间。
今天我们推送的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来自雪域高原的深情拥抱——记安徽援藏医生刘东伟与藏族老阿爸的“无声对话”》。
2025年3月26日,西藏山南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内,一场特殊的手术牵动着众人的心。显微镜下,安徽省第十批“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刘东伟主任用开睑器轻轻打开藏族老阿爸索朗次仁的眼睑,用显微器械传递着跨越语言的信任。当纱布揭开的一刻,这位双目失明多年且聋哑的特困老人颤抖着张开双臂,将刘东伟拥入怀中——这个雪域高原最朴实的拥抱,成为汉藏同胞血脉相连的生动诠释。
辗转十年:黑暗中的等待
82岁的索朗次仁是山南市乃东区养老院的特困人员,先天性聋哑的他患有肺气肿等基础疾病,又在十年前因患白内障失去光明。由于无法用语言或手势配合检查,加之高原地区医疗资源有限,老人曾辗转拉萨、日喀则等多家医院,均因为 “手术风险过高”而错失救治机会。十年间,浑浊的双眼与寂静的世界,将他困在方寸之间。“每次看到阿爸摸索着墙走路,我的心就像被刀子割。”养老院工作人员次仁拉姆回忆道。
破局时刻:援藏医生的“三维诊疗”
转机出现在2025年3月。安徽援藏医生刘东伟在义诊筛查中注意到这位特殊患者。通过养老院护工“翻译”老人的反馈,结合便携式眼科检查设备、眼科医生索朗央宗的协助,刘东伟团队最终确诊其为双眼过熟期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是唯一希望,但需要突破三重屏障:白内障过熟期手术难度大、存在基础疾病全麻风险高、术中无法沟通患者难配合。”面对质疑,这位曾完成数千例高难度白内障手术的眼科专家立下军令状:“没有配合,我们就创造配合!”
无声战场:10分钟的生命密码
3月26日清晨,手术室化身“多维感知实验室”。刘东伟创新采用“触觉导航”方案:通过预先设计的各种“手语”表达方式,建立“疼痛—暂停”等指令系统;术中采用人工晶体垫板技术,降低手术风险;麻醉方式则选择传统的表面麻醉,以防局麻操作带来眼部疼痛。当超声乳化针头以0.1毫米精度穿透钙化晶状体时,患者纹丝不动,见证着这场“静默之战”的技术巅峰。
光明重现:拥抱里的千言万语
术后第一天,当纱布层层揭开,索朗次仁那布满褶皱的脸颊露出灿烂的笑容,视力竟然恢复到4.8。他不断地向周围的人竖起大拇指,把自己的脸颊放在刘主任的手心,俨然一个受到保护的孩子。这一刻,老人突然转身,将完成检查后的刘东伟紧紧抱住。这个持续了23秒的拥抱,让在场所有人泪目。
组团援藏:托起高原“光明梦”
此例手术的成功,折射出“组团式”医疗援藏的战略价值。自2015年起,安徽省累计向山南市派出347名医疗专家,创建6个专科诊疗中心,将眼科手术量从年均100例提升至400例。如今,山南市人民医院已能开展多项高原首例眼科手术,为2500余名藏族同胞找回光明。“我们要把‘输血’变‘造血’。”刘东伟指着正在操作裂隙灯的藏族徒弟说,“明年这时候,他们就是高原的‘光明使者’。”
暮色中的雅鲁藏布江泛起粼粼波光,医院荣誉墙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语熠熠生辉。索朗次仁的拥抱,不仅温暖了一位医者的初心,更诠释着跨越山河的大爱——这份情谊,正如高原格桑花,扎根在生命的最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