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四川广汉鸭子河畔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内,黄金面具、青铜神树、陶三足炊器等千年遗珍静静陈列,游客络绎不绝。人们或驻足凝神欣赏数千年前工匠们的超凡铸造技艺,或调整角度拍照打卡,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城市单元建设交流座谈会现场。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供图
四川,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承载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文化密码。从稻城皮洛遗址,到鸭子河畔三星堆;从古蜀道千年翠柏,到金沙遗址太阳神鸟,文明的火种在这里世代相传。
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使其焕发时代生机,成为滋养精神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记者行走巴蜀大地,探寻文明守护与创新的四川实践。
一
保护第一
守住巴蜀文明根脉
文化遗产保护,首在“守”字。
四川以制度为基,构筑多层次、全覆盖的保护体系。
《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四川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联合保护工作方案》《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接连出台,为文化遗产搭建起法治“防护网”。
阆中古城。潘明清 摄
阆中古城春节老人赐福民俗活动。张晓东 摄
外国友人在阆中古城体验非遗项目。王皮影 摄
位于嘉陵江畔的阆中古城,堪称文化遗产保护的范例。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领略到千年前留下来的建筑风格、文化氛围和历史遗迹。通过《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的落地实施,以及“慎重拆、慎重建”的理念,阆中古城不仅完整保留了“天人合一”的城市格局、“天心十道”的街巷肌理、“明清风貌”的民居院落,更留住了千年文化的魂。“以前院子破旧,总想搬去新城。现在这康熙年间的老院子,既留住了‘面子’,也守住了‘里子’!”家住胡家院的胡宗林语气中满是自豪。
游客参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赵兵 摄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古蜀文明的重要代表。2001年被发现以来,建设项目为遗址“让路”,保护范围被严格划定。今年3月,《成都市金沙遗址保护办法》正式施行,让这座遗址的守护进入更精细的轨道。
在“中国观音文化之乡”遂宁,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制度、《广德寺保护规划》等重要文物古建筑专项保护规划以及每年300万元市级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多管齐下,推动文物安全持续向好。
“保护第一,传承优先”,这是四川始终坚守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唯有守住根脉,文明之树才能长青。
二
数智赋能
文化遗产可触可感
当千年石刻遇见数字技术,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在资阳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在8K球幕影院穿越安岳山乡看石刻精品,用脑电波“捏出”专属佛像……这里是四川首座石窟数字化文商旅综合体,运用Mapping投影、手势感应、脑电波交互等技术,让近500处摩崖造像跨越时空“复活”。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夜景。安岳石窟研究院供图
学生参观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漆世平 摄
“游客不仅能‘看’,还能动手‘修复’风化造像,与千年前的石刻‘互动’。”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负责人介绍,自今年5月正式运营以来,中心已累计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各平台曝光量近2000万次,成为资阳乃至四川的文旅新地标。
“真是太神奇了!”游客袁立带着孩子一边观展,一边情不自禁地赞叹,“先民的勤劳和智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下次还要带孩子来!”
在四川,数字技术,正为文化遗产插上“新翅膀”。四川各地坚持价值导向、需求导向,持续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切实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
三星堆博物馆,MR眼镜让游客一秒穿越古蜀国;在自贡恐龙博物馆,AR、VR、3DMapping等技术让恐龙“复活”;在眉山三苏祠,历时6年打造的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汇聚12.5万余条三苏文化数据,为三苏研究者、爱好者打开一个立体、生动的三苏文化世界。
巴蜀大地上,文化遗产不再静默于展柜中、藏在古籍里,而变得可感、可触、可互动,焕发时代生机。
三
活化利用
文化遗产融入生活
文化遗产唯有融入生活,才能焕发持久生命力。
“2025年度AURA亚洲城市更新奖”9月5日发布,成都“祠堂街有机更新项目”荣获城市更新建筑设计金奖、城市更新空间改造设计金奖。
成都祠堂街。成都市文明办供图
市民游客在成都祠堂街观看非遗表演。成都市文明办供图
紧邻成都市人民公园的祠堂街,源自清代,有着300余年历史,是成都人都很熟悉的百年老街,也是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宝藏文艺街区。在城市有机更新中,祠堂街始终遵循“保护中更新,传承中创新”的理念,金秋茶社、新华日报社旧址、四川美术社砖楼等六栋历史建筑经过“焗瓷金缮”般的精细修缮,化身文艺空间,咖啡馆、精酿啤酒餐厅等年轻业态嵌入百年老街,怀旧与时尚在此交融。
“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代,漫步在老街巷弄间,儿时记忆扑面而来。”住在祠堂街附近的老居民曹文昌站在古街上,眼中是时光倒流的感动。
近年来,四川在严守保护底线的同时,深挖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推动文化遗产与城市更新、文旅发展等深度融合,通过有效利用,把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贯穿文明建设全过程。
巴中立足东龛、西龛、南龛、北龛摩崖造像环绕巴城的独特人文景观,打造“四龛福城”文旅IP,并将其纳入城市更新规划,在传播石窟文化艺术价值的同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绵阳梓潼投入4.8亿元完成“两弹城”100余栋建筑修缮,实现历史风貌与精神内涵“双留存”……文化遗产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广袤的四川乡村,文化遗产同样焕发新彩。
中国传统村落绵阳铁炉村打造非遗文化阵地;德阳绵竹年画村以“文化+生活+研学”模式实现“以非遗带就业、以文旅促增收”;宜宾珙县罗渡苗族乡开发“非遗蜡染+文创产品”……“文化遗产+”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文化活力。
绵阳各传统村落将历史遗存保护写入村规民约;成都蒲江县“幺妹灯”小剧团用传统唱腔演绎移风易俗故事;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高桥社区村积分超市上架非遗竹编产品供村民兑换;泸州市泸县各村建设各具特色的主题村史馆……文化遗产从“历史符号”变为“精神教材”,传播文明乡风。
四
全面传播
文明互鉴激荡回响
文化遗产保护,需举全民之力。
在广元市剑阁县,古蜀道上翠云廊,7000多株古柏绵延三百里,绿意如黛。一群红马甲穿梭林间——他们是“大蜀道·蜀小兵”志愿服务队翠云廊古树名木保护志愿服务分队的志愿者。
“大蜀道·蜀小兵”志愿服务队翠云廊古树名木保护志愿服务分队志愿者正在为古柏进行规范挂牌。剑阁县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供图
“大蜀道·蜀小兵”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监测古柏生长情况。中共剑阁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加强翠云廊古树名木保护,剑阁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建了一支1000余人的“大蜀道·蜀小兵”志愿服务队,常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志愿服务活动。
“这些古柏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必须守护好,宣传好。”翠云廊古树名木保护志愿服务分队志愿者张永平说。
近年来,四川省积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引导,在全省各级媒体开设“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在行动”等专题专栏,挖掘展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验做法。同时,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社区、学校、文保单位等,不断丰富“文化遗产+文明实践”内涵,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等,让群众在体验参与中,不断增强全民保护观念、传承意识及保护自觉性。
成都青羊区清源社区舞龙、打铁花表演。成都市文明办供图
成都青羊区清源社区蜀绣非遗公开课。成都市文明办供图
成都青羊区清源社区打造“非遗在社区”示范点,居民在家门口便可体验茶艺、蜀绣等非遗项目;资阳安岳创新推出《安岳文物安全守护人制度》,整合县、乡、村、社区、村民小组五级力量,吸纳908名志愿者,组建起3500余人的守护队伍,让每一处石窟都有专属“看护人”;广元剑阁在剑门关景区创新性设立了剑门蜀道文明实践服务站,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引领文明时代新风;眉山市建设“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让游客在行旅中触摸到四川丰厚的文化遗产……
市民游客参与苏东坡诗词擂台赛。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供图
文明守护,正从“政府主导”走向“全民参与”。
与此同时,四川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走出去”,不断发挥国际文化交流在文明互鉴中的独特作用,持续深化中外文明对话,展示巴蜀文明独特魅力。三星堆、金沙文物远赴希腊雅典、联合国总部展览;眉山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美国巡演;自贡彩灯在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点亮;蜀锦文创走进米兰设计周……巴蜀文化扬帆出海,一次又一次被世界看见。
从三星堆的黄金面具,到阆中古城的青砖黛瓦,从安岳石窟的数字化重生,到祠堂街的活化更新……巴山蜀水间,文化遗产不再静默于时间深处,而是融入城市肌理、乡村脉络、百姓日常,成为精神的滋养、文明的底气,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力量。
正如涓涓细流,终汇成河。四川正以守正创新之笔,书写一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融相生的生动答卷。这份答卷,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未来。
来源:精神文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