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上海街头,南翔小笼包的香气总在不经意间钻入鼻腔,引得食客驻足。这道传承百年的沪上经典,以“皮薄如纸、汤汁满溢、馅嫩鲜香”的独特魅力,成为上海饮食文化的鲜活名片。
南翔小笼包的起源可追溯至清同治年间,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大胆改良传统大肉馒头,将体积缩小、馅料精细化,首创“重馅薄皮”的小笼包。1900年,吴翔升将这门技艺带入上海城隍庙,自此南翔小笼包声名远扬。历经六代传承,其制作技艺于2007年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升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江南面食文化的活态传承。
南翔小笼包的精髓在于“精”与“巧”。皮选用高筋面粉,以80℃热水烫面,擀至薄如蝉翼却韧而不破;馅料取猪夹心肉,肥瘦三七配比,拌入秘制皮冻,蒸制时化为琥珀色汤汁;包制时需捏出18道褶,形如含苞菊花,顶端留“肚脐眼”透气。蒸制时火候精准,猛火3—4分钟,出笼时小笼包乳白透亮,轻轻一碰便晃动如珠。
上海人吃小笼包有一套“三字经”: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蘸醋吃、配姜丝。夹起小笼包时需捏褶子顶端,避免戳破;戳开“肚脐眼”轻吸汤汁,鲜香在口中迸发;再蘸米醋、夹姜丝,醋的酸、姜的辣与肉的鲜层层交织。这种细嚼慢咽的仪式感,恰似上海人“少吃多味”的生活哲学。
如今,南翔小笼包不仅是城隍庙的“活招牌”,更成为上海待客之道的象征。它从南翔古镇走向世界,在日本、新加坡等地开设分店,让全球食客领略沪上精致。而进博会上的亮相、米其林“必比登”推荐,更让这道传统小吃焕发时代光彩。
下一篇:湖北通城古瑶村焕新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