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国民旅游信心恢复,以及游客偏好持续演变,国内旅行社行业正迎来一轮深刻变革。从传统的“拼团 + 线路”模式,到如今强调“定制、深度、体验、科技驱动”的旅游方案,旅行社在探索新的定位和竞争方式。本文将梳理当下国内旅行社的挑战、趋势与应对路径,希望为业内人士和普通消费者都提供一些启发。
一、行业的“新痛点”:被动 vs 主动
1. 同质化严重,价格战频繁
很多旅行社仍沿用低价拼团作为流量引擎。尤其在热门景区与传统线路上,几乎所有旅行社会打“差价战”,压低利润空间。长期下去,会使品牌价值退化,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2. 旅行体验碎片化、连续性差
在过去,游客主要关心“到哪儿”、“玩什么”、“住哪儿”。而现在,游客希望旅程前后都有故事、有连续感——行前的文化铺垫、行中的深度体验、行后的回味延展。旅行社若只专注在“行程安排”这一片段,就容易被游客视为“买票 + 安排住宿”的中介。
3. 数字化能力不足,供应链割裂
在当下数字经济时代,游客越来越依赖线上平台、KOL 影响、社交口碑。旅行社若在技术、数据、营销渠道方面滞后,就很难抢到用户。另一方面,国内各地资源、酒店、交通、地方服务商往往割裂,各旅行社缺乏高效整合的完整供应链,调度与协作效率低。
4. 营销投入高但转化率低
在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 “流量入口”不断切换的环境下,旅行社经常在品牌推广上投入不少,但真正带来订单的比例并不高。如何把品牌曝光转化为可持续客源,是新的难题。
二、趋势已定:旅行社的“下半场”方向
在行业痛点之外,一些趋势已经显现。旅行社如果能抓住这些方向,就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
1. 个性化+定制化成为标配
不再是一刀切的线路,而是根据游客兴趣、出行能力、偏好(如摄影、健身、文化、探险、亲子)来设计行程。比起“去某某景区”,游客更愿意为“某一主题、一种风格、一段故事”买单。
2. 智能技术加持:AI、数字化运营、在线交互
随着人工智能、云平台、大数据等应用成熟,旅行社可借助智能推荐、行程规划助理、用户画像分析等工具提升效率与用户体验。与此同时,线上客服、直播带团、VR/AR 体验等方式也正进入旅行社版图。
3. “新边界”与“小众目的地”潜力爆发
热门景区竞争激烈、同质化趋同,小众、边远、交界区域、少数民族文化、自然秘境更受欢迎。游客愿意为“不一样”的体验付费。旅行社应善于挖掘这些目的地资源,构建差异化产品。
4. 银发族、亲子游、医养游的增长红利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加深,银发族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他们多数时间充裕、消费意愿强、对品质和服务有较高要求。与此同时,年轻家庭(亲子游)与健康/疗愈类旅行(如温泉、茶旅、山林养生)也在快速增长。旅行社可细分客户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
5. 出海与跨境旅游业务成为“破局”方向
一些国内旅行社正尝试向出境游、跨境游、甚至旅游输出(在目的地当地经营、建立合资旅行公司)转型,以规避国内竞争加剧的红海。2025年,跨境差旅、海外线路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环球旅讯][1])
6. 可持续旅游 & 乡村振兴融合
在社会关注环保、文化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旅行社可将绿色、可持续原则融入产品设计:生态农旅、乡村民宿、当地参与式体验、志愿项目融合行程等。这不仅是差异化竞争点,也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与公众支持。
三、旅行社如何破局:路径与策略建议
在已知趋势基础上,旅行社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尝试突破:
1. 构建核心品牌/标签
明确自身定位(比如:摄影旅行社 / 古村探访 / 美食深度游 / 长者专属 / 小团精品 / 极致体验)
针对性打造几条标杆产品,让市场记住“你是谁、有何风格”
利用内容营销(自媒体、KOL、旅行体验分享)强化品牌印象
2. 打造资源整合能力
与地方政府、景区、交通、特色供应商(餐饮、演艺、手工作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参与或促成“旅游+”融合项目(如景区文创、夜经济、演艺活动、节庆活动)
投资或合伙建设自有酒店 / 民宿 / 驿站 / 营地,以保证产品体验标准与利润空间
3. 构建数字化运营体系
打通线上预订、客服、支付、评价、CRM(客户管理)系统,实现销售与服务闭环
用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偏好、流失点,用结果指导产品优化与营销策略
引入 AI 推荐、智能客服、行程助手等工具提升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4. 差异化产品设计
深度主题旅行:摄影、花道、访古、手作、徒步、民俗体验、夜游
小团 / 半自助旅行:在保障核心服务的前提下,让游客自己安排行程休闲
延展产品链:旅程前的主题准备(文化导读、线上讲座)、旅程之后的回顾分享、产品周边(纪念品、主题摄影集)
5. 精准营销与分层客户运营
细分客户群体(年轻人、家庭、老年、摄影爱好者、康养人士等),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内容与产品
运用内容营销、社交媒体、短视频 KOL/达人、直播带团等新媒体渠道进行推广
建立会员制度,提升复购率与用户忠诚度
6. 风险控制与服务保障
在旅游合同、保险、安全机制等方面要规范、透明,增强客户信任
在突发情况(天气、疫情、交通中断等)设计应急方案与服务补偿机制
做好游客评价与舆情监控处理机制,及时回应客户反馈,保护品牌声誉
四、展望:未来三年,旅行社可期新格局
未来三年,国内旅行社行业可能出现以下格局:
头部兼具品牌与规模优势的旅行社:拥有成熟产品线、数字化运营能力、品牌号召力,可以在全国甚至跨境布局
中型精品旅行社: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如摄影游、寺庙文化游、自然探险、康养旅居)深耕,形成口碑与粉丝群体
地方特色旅社 / 合作型旅社: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与政府、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项目紧密协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小品牌
要注意的是,旅游行业始终是体验经济,差异化、品质与口碑将是长期竞争力的核心。旅行社不应再单纯依赖“价格战”或“拼量”,而要在产品、服务、品牌和数字化能力上下功夫。
在未来发展中,若旅行社能够做到“在产品设计上有温度、在技术上有支撑、在渠道上有流量、在品牌上有溢价”,就有可能成为未来市场的少数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