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有人说,它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说,它是一条民俗之河、风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素朴的乡土人情,赋予平陆运河别样的人文气质。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平陆运河风物志”系列报道,让您在品读中,邂逅一方古迹、寻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种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陆运河的前世今生,触摸强劲的时代脉动。
通讯员 陆敏 记者 庾琳 摄制
它是网上热门的宝藏风景,是为保护中华白海豚划下的绿色生态线,也是向蓝色深海延伸的发展大通道——它就是被称为“广西最美海上公路”的钦州三墩公路。
蓝天白云下的三墩公路。通讯员 陆敏 摄
许多人知晓三墩公路,始于它的“红”。“相约三墩公路,奔赴一个碧海蓝天。”“长焦镜头定格,大海、轮船,妥妥的大片即视感……”仅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与三墩公路相关的笔记就超4万篇。自2009年建成以来,这条填海修筑的长13公里的海上公路,便以原生态景观吸引众多游客自发打卡。
13公里长的三墩公路,一眼望不到头。通讯员 陆敏 摄
9月23日,秋色渐浓,记者慕名探访。天气薄阴,大海呈宁静的青灰色,海已退潮,路基两旁滩涂显露。停车而下,砂石粗粝,浪花轻柔,蜿蜒的公路如同一条飘逸的丝带,穿过海面,直抵远方。
最美海上公路将海域一分为二,两侧景致各不相同。通讯员 陆敏 摄
公路两侧景致各不相同。往东看,大海一望无际,远处树影叠叠、沙滩隐约的海岸线,正是今年入选全球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优秀案例的犀丽湾;拐个弯,便是著名的“中华白海豚之乡”三娘湾。往西看,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如钢铁巨人矗立,添了几分硬核工业气质;隔海相望的钦州港,码头上一排排红色吊臂格外醒目,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如积木整齐码放。
自然之美与工业之兴和谐共存,正是三墩公路的独特之处。鲜少有人知道,三墩公路还是为钦州湾海域保护和发展划定的一条分界线。
16年前,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钦州不仅放弃了一个投资38亿元的大项目,还主动修编了海洋功能区划,将港口工业布局整体由东面浅海往西面深海调整,明确以三墩公路为界,东面海域留给白海豚,西面则作为港口及工业发展区。
这一富有远见的规划,为海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的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大港口蓬勃崛起、大工业集聚成群。尤其是随着平陆运河的建设,未来港口、工业、运河将连成一体,进一步夯实钦州港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的地位。
公路东侧,依旧水清沙净、渔舟唱晚。据当地环保组织观测,三娘湾的中华白海豚已从20年前的不足100头增至300多头。北部湾大学钦州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文旅专家黄柏介绍,当地正结合广西滨海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把大风江桥、三娘湾、犀丽湾、龙门大桥等景区(点)串点成线,打造富有特色的钦州滨海旅游廊道。
公路一侧,依旧水清沙净、渔舟唱晚。通讯员 陆敏 摄
一条公路兜住了生态底线,但三墩公路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作为连接陆地和钦州港三墩港区的唯一公路,其建设伊始就带着向海而兴的蓝色基因。
此次采访,正遇上三墩公路扩建,一路上施工机械往来不断。公路的建设管理单位——钦州临海集团土整公司副总经理花维玄介绍,工程预计10月底完成,由2车道变成4车道全沥青路面。未来还规划扩至8车道,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流、物流需求。
公路尽头的三墩港区,是片“向海而生”的土地。
原来的三墩,是十万大山没入大海的余脉形成的三座岛墩和一片沙坝。由此往南,便是深海。钦州港的建设者们看中这里独特的地理优势,吹沙填海建造深水码头和工业园区,曾创造一天填海40亩的“钦州速度”。
至今,三墩港区已填海超4000亩,建成广西首个30万吨级油码头,开辟了长约40公里、深达25米的深水航道,吸引了中石油、中船、文船重工、桐昆等企业的数十亿乃至百亿级大项目落地。
走在港区,处处是火热的生产景象。30万吨油码头上,细长的输油管道直通外海;化工园区里,桐昆石化一期项目各种管廊网络已现雏形,预计年内实现投产……三墩仍在不断生长,公路就像一条大动脉,源源输送着养分与活力,让逐梦深海的蓝图愈发清晰。
广角镜头下,最美海上公路的大片即视感。通讯员 陆敏 摄
从文旅之“红”,到生态之“绿”、向海之“蓝”,三墩公路的三色变奏,凝萃“广西最美海上公路”的魅力。站在公路尽头远眺,海阔天空之间,一幅与海共生、向海图强的动人画卷徐徐展开:碧海蓝天下,白海豚自由嬉戏;绵长海岸边,临港企业铺展工业盛景;举着相机的游客,正在三墩公路上忙着抓拍美景,而远处的巨轮鸣响汽笛,在大海与运河之间缓缓穿行……
报纸版面截图。
总策划:刘昆 陈仕平
总统筹:文彩云
统筹:陈丹平 刘斌 骆怡
记者:梁菡 庾琳
通讯员:陆敏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