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还有多少可信的数据?这是知酷文旅作为文旅研究者,感到最头疼的问题。
官方统计的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其中混杂了许多非常规意义的旅游行为,商务、探亲、求学、就医等,可参考性不强(往期回顾:1.52万亿的游客总花费都被谁赚走了?;为什么春节旅游人次比2023年国庆假期少了3.52亿?)。
旅游景区公布的数据,按道理应该是最准确、最能反映旅游市场行情的数据。然而,一些旅游景区为了面子、为了树立良好形象,以各种手段为数据注水,编织出一个个“亩产万斤”的客流量神话。
本期,知酷文旅将总结旅游景区虚报客流量的常见做法。
开放式文旅景区:我说多少,就是多少
开放式文旅街区、免门票文旅小镇、乡村文旅等,没有围墙,景区也不收门票,准确统计客流量有一定难度,因此成为虚报客流量的重灾区。
除少部分负责任的开放式景区,如杭州西湖,依托高清摄像头、红外热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实时掌握景区客流量数据。其他大多数开放式景区,客流量统计基本靠“目测”和估算。
西湖
既然是估算,吹牛也不用交税,那客流量自然多多益善。多报客流量,显得景区红火热闹,也更好“骗”中小商家入场。开放式文旅景区很依赖中小商家缴租和提供游客服务。
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不知名的文旅街区动辄年客流量上千万,还年年增长。这种虚报客流量的行为,很难被外界拆穿,因为根本没有原始数据,说多说少,全凭一张嘴。你质疑他数据没有这么高,他反问你一句“你有证据吗”。
所以,对于免门票的、民营的开放式文旅街区,除非其有完善的数字化客流监测系统,否则其公布的客流量数据,一律要打上一个问号。
综合型文商旅项目:游客不够,消费者来凑
有一些文旅项目是多业态复合的,包含乐园、景区、酒店、购物中心、餐饮酒吧街、文创市集等。这种文旅项目对外报客流量时,喜欢把各业态的客流量加一起报。比如,太湖龙之梦乐园,2024年客流量1650万人次。
太湖龙之梦乐园
1650万人次是什么概念?北京故宫2024年客流量1760万,上海迪士尼2024年客流量1400万人次。太湖龙之梦乐园跟故宫一个级别,比上海迪士尼还火。故宫的票有多难抢,上海迪士尼的排队有多长,相信大家都有感触。
其实,太湖龙之梦乐园就是把各个业态的客流量加一起,包括收费的动物园、乐园,以及酒店住客,还包括餐饮酒吧街、购物中心、湿地公园的客流。太湖龙之梦乐园还有许多养老公寓,老年客群长居于此,大概逛一次超市就被统计一次。
理论上讲,太湖龙之梦的统计方式也没问题,买票入园的是游客,来逛街消费、走走看看的也算是游客。只是这种统计方式,相比故宫、迪士尼纯收费型景区的客流量统计,明显不能算作一个口径。
综合型文商旅的多业态合并客流量的统计方式,其实有点像曾经“亩产万斤”的高产神话。“亩产万斤”就是把多块儿田里快成熟的庄稼,集中移植到一块儿田里。
收费型景区:统计口径是门儿学问
收费型景区,按理说最不应该虚报。游客要买票,景区要交税,即使免票的优待客群,也要过闸机,一进一出都有数据,有据可查。然而,一些收费景区为了面子,为了对外展示良好的发展态势,也玩起了数据美化。
相比开放型文旅景区的“吹牛不上税”,收费型景区的虚报更谨慎一些,毕竟有原始数据在。收费型景区更多是采用不同的统计口径,对客流量数据进行美化。
例如,一些景区把内部单独收费的景点的客流,额外算作一次游客接待,相当于一位游客被重复统计。
还有一些景区,由于客观原因,存在多种统计口径。例如著名的峨眉山景区,2025年上半年,峨眉山A称“上半年累计进山游客209.52万人次,同比下降6.5%”。客流量减少了14.59万人次。而峨眉山风景区管委会的数据是,上半年景区接待游客307.41万人次,相较于去年同期增加了8.82万人次。
峨眉山景区
峨眉山A和峨眉山管委会的数据能差出100万游客,峨眉山A客流同比减少,而峨眉山管委会客流同比增加。为什么呢?因为,2021年12月峨眉山景区将原先的低山收费区域免费开放,包括报国寺景区、神水阁景区等,前往这些区域的游客不再需要向峨眉山A购买门票。
一种统计口径,客流量是下降的,换一种统计口径,客流量就增长了。
通常来说,在存在多个统计口径的情况下,旅游景区会选择有利于传达自己良好形象的那个。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一种“美化数据”。
整体来看,旅游业的数据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旅游景区对外公布的客流量数据,除少部分重点景区外,其余多多少少有美化的成分,尤其是开放型景区、中小民营景区。对于文旅研究者、从业者,应该了解其数据是怎么统计的,具体口径是什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不会被注水和美化后的数据所误导。
作者|吴莫言
编辑|小知知
图片来源|摄图网、相关景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