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杭古道,宛如一条蜿蜒在浙西山水间的丝带,连接着徽州与杭州,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沧桑与人文底蕴。它起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止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浙基田村,全长20余千米,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是古时徽商和浙商互相贸易的重要通道。
9月21日,秋意初染的徽杭古道上,安徽工商管理学院MBA25C2、25C4和25C5三个班的徒步队伍从永来村出发,沿着土路和青石板路蜿蜒前行。这条承载着徽商百年传奇的古道,不仅是地理上的通途,更是精神上的试炼场。对于25C2班的我而言,这一天的徒步之旅,既是一场身体极限的挑战,一次对徽商风骨的深刻体悟,更是在师生同窗温情守护中完成自我突破的艰难一跃。
清晨的古道还浸在微凉的雨雾中,出发的号角便已吹响。平日里缺乏运动的我,怀着满腔热忱贸然提速,却很快为这份冒进付出了代价。行至半途,体力的透支如潮水般袭来:血压骤然升高,心跳急促如鼓,脸色与嘴唇泛起吓人的煞白,低血糖的眩晕感阵阵翻涌。脚步愈发沉重,眼前的石板路也开始模糊,正当我濒临崩溃之际,班级负责保障的赵赶超同学早已察觉异样,一直默默紧随左右,成了支撑我不倒下的第一根“拐杖”。
“快喝点葡萄糖,吃块巧克力补充体力!”随后25C5班的左晓丽同学及时递来补给,如同甘霖般缓解了身体的窘迫。沿途相识的其他班同学也纷纷驻足,一句句“要不要休息一下”“我这里有水”的关切问候,瞬间驱散了身体的不适与内心的慌乱。稍作休整后,路过的学院老师也轻声询问我的身体状况,叮嘱切勿勉强;队医也第一时间赶到,细致地为我查看体征,给出专业建议。更令人动容的是,已前行一段距离的班级老师和同学,得知情况后当即折返,守在我身边悉心照料,那一个个关切的眼神,成为了此刻最坚实的慰藉。
当身体状况稍有好转之时,一支自发形成的“护斌小分队”已然就位。在同学们的簇拥与搀扶下,我重新迈开脚步。行至山腰,细雨忽然洒落,打湿了石板路,却未浇灭队伍的热情。途中偶遇4班行走在最后的几位同学,大家一起打气鼓劲,并肩前行,一句句“坚持住,前面就是南天门”的鼓励,让前行的力量愈发充沛。
南天门的轮廓逐渐清晰,蓝天凹的景致在浓雾中若隐若现。登顶瞬间,山间浓雾如潮水般吞没群山,眼前的壮阔景象,让所有的疲惫都有了归宿。行程中,同学们纷纷电话询问许老师我的身体情况,老师专门给我拍视频发给同学们。前方的牵挂与身边的陪伴交织,化作最温暖的力量。从蓝天凹到下雪堂的下坡路段,我的步履逐渐加快,许老师关切地问:“陈斌,有没有信心下午和同学们一起走完这段古道?”此时身体状况已然转好的我回答:“没问题,绝不掉队,一起走完!”因为最艰难的第一步已然完成,剩下的路程,一定要与伙伴们并肩同行。
午饭后的行程主要是下山部分,看似轻松的路段,对体力尚未完全恢复的我而言依旧充满挑战。但裴俊、陈雷、刘伟、赵赶超等同学始终不离不弃,与队医一同组成坚实的护卫队,时而在前引路探路,时而在后提醒注意脚下,遇到湿滑路段便及时伸出援手搀扶,用默默的守护为我扫清前行障碍。每个休息点全班同学都在等待着我,一起为我鼓掌,为我加油。当古道出口清晰映入眼帘时,所有的坚持都化作了胜利的喜悦——这场对我来说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鼓励下得到圆满。我们25C2班师生同心,无一掉队,全部走完全程。
回望这条被徽商足迹浸润的古道,百年前,徽商们“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怀揣着“诚信为本、贾道酬勤”的信念,在崎岖山路间踏出致富之路;今日,我在这条古道上,不仅突破了身体的极限,更读懂了徽商精神的内核——那份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毅力,那份守望相助的温情,那份义利兼顾的担当。
这场徽杭古道之行,于我而言,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徒步活动。老师的悉心叮嘱、赶超等同学的默默守护、左晓丽等校友的及时援手,还有所有师生的牵挂与鼓励,不仅让我战胜了身体的极限,更深刻理解到,徽商精神从未远去,它藏在互助的温情里,躲在“绝不掉队”的坚守中,更融在每一个突破自我的瞬间。而这份坚韧不拔、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必将伴随我在未来的学业与人生道路上,如百年前的徽商般,勇敢开拓,无畏挑战。
文:25C2班 陈斌
图:25C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