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庆、中秋假期临近,国内旅游市场热度攀升。各地也正以创新玩法激活文旅消费市场,“一张票玩转一座城”“机器狗陪游”“沉浸式互动体验”成为新亮点,多元融合的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
3.3亿元消费补贴在路上
假期出游人数及消费或创新高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八天长假,是2025年的最后一个长假,也是冬季旅游前最佳的长线出游窗口期。综合各方数据看,这个假期无论是出游人数还是旅游消费都会创历史新高。
戴斌介绍,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监测数据,游客的出游热情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家庭游成为主流,“因为国庆节遇见中秋节,团圆是一个主题词”。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我的行程我做主”,愿意和家人在一起更加轻松自由地支配时间,自主设计需要体验的项目和产品。
另外,政策工具箱的精准投放,为假日经济注入确定性。9月17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提质惠民。本周开始,全国国庆文旅消费月启动,各地将在消费月期间发放超过3.3亿元消费补贴,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省际交界城市成为热门
城市群联动释放规模效应
兼具地理交汇与文化融合特色的省际交界城市成为出行热门。数据显示,国内省际交界城市的国庆假期订单量同比增长58%。
其中,云、贵、川三省交界的昭通预订量同比飙升95%,游客可通过“一日一省”的旅程,高效体验三省风光;而地处赣、粤、湘、闽四省通衢的赣州,以独特的客家文化与红色历史吸引大量游客,订单量同比增长70%,成为跨省文化体验的重要目的地。
城市群的联动同样释放规模效应。“成渝德眉资”五城首次实现消费资源深度联动,成都的熊猫美食宴、重庆的万人火锅宴、德阳的三星堆户外运动线路、眉山的时尚体育季、资阳的非遗市集形成互补矩阵,通过消费福利共享等方式,共同构建起“文旅消费圈”。
一张票玩转一座城
“票根经济”成为消费新引擎
此外,“票根经济”在多地兴起,成为激活城市消费的新引擎。双节期间,各地纷纷推出“票根+消费”的模式,以赛事、演出、电影等票根为纽带,串联起餐饮、零售、文化体育等多业态消费。
在北京,石景山区联动区内各大商圈,凭WTT中国大满贯、中国网球公开赛票根,可享受200余家商户优惠活动;顺义区则借势“国门天竺杯”国际青少年冰球邀请赛,凭赛事票根可在辖区内兑换涵盖餐饮折扣、零售满减及体验类服务的消费礼包。
“电影票根”也能当钱花。福州晋安区将影院消费延伸至多元生活场所,“十一”期间,消费者凭当日电影票根即可享受消费满减、免费停车等优惠。宁夏银川深化“票根+服务+场景+消费”模式,联合商业综合体、酒店、景区等领域,推出凭票根享住宿、餐饮等专属优惠。
一张票根,正成为城市流量的新入口。湖北推出省级常态化票根综合服务小程序,游客上传高铁票、演出票、景区门票等票据即可兑换酒店优惠、文创礼品等;上海更是将“票根经济”写入《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各地发展“票根经济”是商旅文体健消费融合的实践,能有效提振消费。但需关注资源整合的深度与广度,挖掘场景互补性,找准契合点。同时,注重优惠可持续性,保障消费者权益,简化优惠规则。
打造复合型文旅产品
提供情绪价值 丰富旅游体验
如今,情绪价值成为很多人选择目的地的核心因素,尤其是具备“场景+文化+体验”的复合型产品受到欢迎,比如“躺在酒店床上看云海日出”“庭院温泉赏星空”等沉浸式特色体验的搜索热度大幅上升。湖南各地景区也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满足游客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
张家界推出“每日一主题”非遗文化展演与体验活动,从10月1日至6日,连续六天集中展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客可欣赏到土家摆手舞、毛古斯舞,沉浸式感受先民狩猎、耕作、繁衍的古老生活图景;苗族唢呐特技表演则以高亢嘹亮的旋律展现少数民族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同时,位于武陵源区的张家界森林公园鹞子寨景区,在沉寂十年后也于国庆期间正式恢复对中外游客开放。截至目前,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10月1日至3日的网络预约人数已达2.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6.83%。
陕西精心策划推出相关文旅主题活动2500多场,涵盖文化体验、民俗互动、自然观光等多元场景;发布秋季旅游线路102条和文旅惠民措施109项,以全新场景与特色活动,静待八方游客。
在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近百名身着定制唐代服饰的演员正加紧排练大型沉浸式巡游表演,为双节假期营造浓厚的盛唐氛围。
多地还紧扣秋日节气特征,推出一系列季节性专属活动,丰富游客体验。山东东营市垦利区推出“国庆来‘稻’‘丰’景正好”活动,游客可乘坐小火车穿梭彩色稻田,参与玉米脱粒大赛、稻田寻宝等活动;辽宁本溪枫叶搜索量环比激增20%;重庆巫山红叶因明星打卡成为现象级目的地;江浙地区凭借“水乡秋韵、山林秋色、滨海秋光”的三重景观矩阵,酒店热度同比上涨超20%。
各大景区机器人当家
“科技赋能”定制个性化出行
科技含量高,强交互、重体验的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正成为文旅消费市场新热点。
近期,北京部分景区开启了“科技赋能”升级。在千年古刹潭柘寺,机器狗穿梭于古朴的殿宇楼阁之间,不仅能运输物资,还能与游客趣味互动;百花山景区引入智能登山外骨骼机器人,能帮助游客轻松登顶。
长春神鹿峰旅游度假区准备了一场机器人派对。10月1日至6日,春晚同款扭秧歌机器人将再度亮相,人形机器人与机器狗将同台献艺。
上海的敦煌当代美术馆推出了一款“AI问客”的智能讲解器,能实时响应游客需求,做到随拍、随问、随讲,并在观展结束后为游客生成个性化观展报告。
在消费端,AI工具成为私人出行“管家”,使决策效率倍增。某平台AI“问一问”新增拼假功能,可根据用户需求自动生成多套拼假方案;“AI行程规划”则聚焦避峰策略、备选方案等需求,为用户制定个性化出游攻略。科技已不再是旅游的点缀,而正在成为旅游体验本身。
这个假期你的出行计划是什么?
最期待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