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张莹
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峰会近日在广州举行,300名全球领袖和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他们指出,中国企业出海战略正在发生范式转移,从1.0版本的“产品出口”和“单点建厂”,迈向2.0版本的“系统化、生态化、智能化”出海。
主办方供图
“出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但答错卷子,比不答更危险。”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广州工控”)董事长景广军指出。
与会重量级嘉宾认为,现今成功的出海不再是简单的业务扩张,而是一场考验企业战略定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综合大考。战略上摒弃机会主义,进行系统规划,战术上依靠生态合力与科技赋能,姿态上坚持开放合作与价值输出,才能在风云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从“防御心态”到“主动破局”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指出,面对西方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并非被动应对,而是用更高水平的开放来破解壁垒。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稀土永磁产能90%,石墨、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占比均超过70%。他认为,除AI等领域可能出现“两套标准”外,绝大部分行业“脱钩”成本极高。
面对贸易壁垒,邢自强呼吁中国“反其道而行之”,用高水平开放对冲美国的保护主义,向世界表明中国继续融入全球化的决心。
从“成本优势”到“科技壁垒”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强调科技是刺破壁垒的“利剑”。他认为过去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成本和规模,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特别是AI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当生产、研发、管理流程都深度智能化后,就会形成强大的“路径依赖”,客户和合作伙伴都难以离开,这就是最坚固的“护城河”。
麦肯锡预测:今年中国汽车出口将破600万辆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管鸣宇预测,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将突破600万辆,刷新日本保持40年的单国纪录。
他认为留给中国车企的窗口期只有5年,胜负在于全球化运营能力,特别是供应链的海外布局,需要对全球供应链实现实时、透明的精细化管理。
从“单品出海”到“生态出海”
广州工控等领军企业的探索,正在为更多中国公司提供答题思路。
景广军指出,单个企业出海往往会面临本地化适应难、供应链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解决这一痛点需要采用新的模式,也就是国内已验证成功的整个产业链“生态圈”(包括上下游伙伴、技术标准、管理经验)整体移植。这不仅能降低单个企业的风险,更能形成集群优势,甚至成为当地市场的“规则制定者”或“生态组织者”。
在景广军看来,广州工控出口产品虽已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海外收入占比不足20%,距离“跨国运营商”愿景仍有差距。据他透露,下一步将发布海外投资正面清单,将把关税、碳足迹、ESG、本地伙伴甚至文化价值观,全部量化进模型,让风险看得见、算得清、管得住,实现从“经验决策”到“数据决策”的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