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周不到,就是中秋国庆双节同庆的超级黄金周。按照往年的节奏,这个时候应该是酒店餐饮宴会的高峰期,婚宴、团建、旅游度假…… 各种需求让酒店人忙得不可开交。可今年,好像有点不一样。
比如我,今年到现在还没有收到一条国庆结婚的邀请,要知道,过去这个时候都是朋友扎堆结婚,酒店的婚宴档期都订满了,我都得提前一个月安排行程。
于是我赶紧问了酒店行业的朋友,得到的回复是:预订确实都订满了,但价格太卷,利润空间并不高。
以前那种靠着黄金周大赚一笔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两年酒店餐饮到底咋了?
1、预订满了,还不赚钱?
一提酒店餐饮,很多人先想到高端酒店的宴会厅——商务宴请、婚礼摆酒,以前靠“五星级” 的牌子就能收溢价,客人觉得“有面儿”,酒店也能躺赚。但现在这套玩不转了。
先说婚宴,现在结婚的主力是 Z 世代,他们的婚庆观念早已从社交任务升级为自我表达,超六成以上新人认为“婚礼应该体现个人故事”,而非追求奢华排场。同时消费降级下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也就是说想获得更好的品质和更低的宴会产品,丰富的市场供给也加剧了市场竞争,高端酒店不得不拿出更优惠的价格。
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宴会厅数量同比增长23%,但行业平均获客成本攀升至18%-25%,单场宴会利润较三年前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图源:摄图网(id:500583470)
高端商务宴请的需求也在萎缩。今年受政策影响,公务消费砍了不少,加上全球经济波动,企业日子不好过,纷纷缩减宴请开支。以前动辄一桌大几千的商务餐,现在要么改到私房菜馆,要么直接改成线上会议,高端酒店的中餐厅经常坐不满。
当然,非高端酒店的餐饮也并不好过。街边餐馆、社区食堂、外卖平台把“性价比”卷到了极致,有时候和客房搭配的早餐也没人买单。更扎心的是“满房”不代表“满餐”,很多客人订酒店是为了旅游或出差,白天在外逛景点、跑业务,晚餐要么在外面吃特色菜,要么点外卖,酒店餐厅反而成了“备选”。
2、不躺平了!酒店餐饮各找活路
面对利润压缩、需求分化的困境,不同定位的酒店餐饮为了缓解自身的经营压力,开始各找各的活路,有的画风还挺颠覆。
高端酒店先放下了“身段”。今年最出圈的就是“五星级摆摊”。前有天津丽思卡尔顿卖起了汉堡,后有五星级酒店内的米其林餐饮做起了盒饭生意,7 月潇湘华天酒店摆了个亲民小吃摊,单日卖了上万份,营收破了6万元,短视频上还火了一把。虽然业内争议不断——有人说“掉价”,有人说“务实”,但不得不承认,这是高端酒店在淡季找饭吃的实在招。
与此同时,不少高端酒店也不再死磕奢华标签,而是转向体验增值。有的将餐饮与在地文化深度绑定,比如有五星级酒店联合本地非遗传承人,推出“南宋御宴复刻套餐”,从餐具纹样到菜品工艺都还原历史细节,还搭配古琴演奏、茶道展示,即便客单价比常规套餐高,依然有很多人预定。也有的聚焦小众需求,比如针对高净值家庭推出的亲子私厨,也能吸引不少高端客群的复购。
图注:摄图网(id:500419833)
非高端酒店的餐饮也在做创新。不少酒店也不再追求全品类餐饮,而是把早餐打磨成拳头产品,比如精选15-20种高频食材,采用手工现做等方法,保证品质的同时减少浪费。又比如引入本地特色小吃,用地域特色提升早餐吸引力,间接带动“含早房”销量。
当然,还有不少酒店开始谋求强强合作推动餐饮升级。比如9月京东与锦江酒店战略合作,要围绕在创新餐饮消费场景方面,作为京东创新打造的品质餐饮合营制作平台,七鲜小厨将进驻锦江酒店(中国区)旗下多元品牌酒店,率先共同探索“AI+吃+住”的全新商业模式,双方将通过酒店和餐饮供应链的融合,创造全新的消费场景和增量。
3、酒店餐饮的未来往哪走?
从当前行业变革的趋势来看,酒店餐饮的未来不会是“一刀切”的统一模式,而是围绕定位分化出更精细化的发展路径,同时以规范化、标准化、技术化为基石,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先说说功能精细化,核心是别把所有餐饮当“吃饭”做,得按照场景拆开优化。比如高端酒店餐饮或许可以彻底跳出价格战的陷阱,转向“高附加值体验”的深耕,其核心逻辑不再是靠品牌标签吸引客流,而是通过稀缺性、定制化构建竞争壁垒,把餐饮从“消费场景”升级为“社交名片”。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将在地文化、饮食非遗与菜品深度融合,让餐饮成为传递文化价值的载体,通过不可复制的体验感维持高客单价与高复购率。
而酒店早餐或许可以不要“大而全”的自助,堆一堆没人吃的冷盘,可以按照客群需求分区域——赶时间的客人有“快速取餐区”,不赶时间的客人设“现做区”,把不同场景的需求拆细了做,客人觉得舒服,浪费也少,比盲目加品类强多了。
再讲标准化,这不是指把酒店餐饮做成流水线,而是让客人在不管啥时候都能吃到一样好的东西。比如食材标准,让每道菜可溯源,再比如烹饪标准,可以避免换个厨师味道差别太大,还能减少新手厨师的失误。
图源:摄图网(id:500823976)
更重要的是“透明化标准”。拿最近很火的预制菜举例,现在客人不是怕预制菜,而是怕被瞒着,像婚宴、会议等宴会型餐饮,需要保持一致的口感和标准化的产品,预制菜或半成品的引入几乎不可避免。提前在菜单上标注 “这道菜的汤底由中央厨房统一熬制,主料门店现炒”,简单一句话,比啥都管用,既显得坦诚,也让客人心里有底。
最后是技术工具的引用,这里指的不是机器人服务员,而是用技术解决效率低、成本高的实在问题。比如可以根据前一周的客流数据,算好备菜量,避免煮多了浪费,煮少了不够;可以利用物联网监控各类保鲜温度湿度,别等食材坏了才发现。还有半成品怎么用得好,也得靠技术,如何将中央厨房做好的半成品,用专用冷链运到酒店,酒店再精准复热呈现口味。要知道,技术不是为了“显得高级”,是为了让酒店少花冤枉钱、少走冤枉路,把精力放在服务客人上。
4、写在最后
这么一想,其实这个中秋国庆的“静悄悄”,未必是坏事。以前黄金周酒店餐饮像赶场子,忙得脚不沾地却没空想“客人真的需要啥”,现在慢下来了,反而能琢磨透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毕竟节日的意义从来不是“凑个热闹赚笔快钱”,而是让出门的人吃得舒心、过得踏实。下次黄金周再收到结婚请柬,或许我们期待的不只是赴宴,还有“这家酒店能玩出什么新花样”——这大概才是酒店餐饮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