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城市处处有设计,生活处处有设计。”今日之上海,有着众多光鲜亮眼的标签,创意设计无疑是鲜明的底色之一。这固然与这座城市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密不可分,也源自15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纸官方认可:是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上海加入全球“创意城市 网络”,并授予“设计之都”称号。
有了这一设计领域最高荣誉的加持,上海锚定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目标,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十五载春秋流转,十五载砥砺前行。从苏州江畔的空间蝶变,到世博园区的创意绽放;从4724亿元到即将突破2万亿元的产业跨越,设计已深度融入上海的城市肌理,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与彰显软实力的鲜明标识。当站在这一历史节点回望,设计不仅重塑了城市的物理空间,更重构了产业形态、生活方式与全球对话的话语体系,书写着“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生动实践。
设计驱动的产业革命,正在重塑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
15年来,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以年均两位数的增速破浪前行,构建起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与国际同频共振,数字设计、服务设计国内领先的产业格局。在嘉定汽车产业集聚区,设计创意让新能源汽车实现续航与美学的双重突破;在上海张江药谷,医疗器械设计的持续精进加速了生命健康成果的临床转化;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数百余家设计企业形成的产业生态,将创意构想转化为市场价值的速度不断刷新。同时,“上海设计100+”全球竞赛持续发掘的优秀成果,从智能终端到绿色建筑、从老字号焕新到元宇宙场景,无不展现了设计对上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全链条赋能。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培育、设计大师与青年新锐的不断涌现,更让“四链协同”的创新生态日趋完善,使设计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力量。
设计引领的城市更新,正在编织人民之城的美好图景。
15年来,从“一江一河”滨水空间的贯通开放,到五个新城的功能跃升,上海以设计为笔,描摹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城市新形态。江南智造国际设计港将老厂房转化为创意实验室,昌平路创意设计集聚带让街区焕发艺术生机,这些空间嬗变中蕴含的巧思,正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诠释。在社区菜场的适老化改造里,在文旅地标“打卡点”的场景营造上,设计以细腻的人文关怀,将“高品质生活”的承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日常体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流程优化,更是服务设计理念的创新实践,让城市治理效能在设计赋能中持续提升。
设计搭建的国际桥梁,正在提升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15年来,从上海设计周、上海时装周、上海国际室内设计节的精彩纷呈,到“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成为全球设计行业风向标,上海已成为设计要素流动的枢纽节点。“国际设计百人”组织的筹建,中法、中意、沪港等青年设计人才交流培养,让人才高地效应持续凸显。本土设计师在国际舞台屡获殊荣,原创设计不断走向世界、闪耀全球,“上海设计”正从地域标识成长为全球认可的品质符号。在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中的积极发声,长三角设计产业的协同发展,更彰显了上海作为设计之都的辐射带动作用,使设计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黏合剂。
于上海而言,历经十五载寒暑耕耘,设计已从产业层面的工具方法,进阶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这十五年的辉煌成就,既是过往奋斗的见证,更是未来征程的序章——因为设计,这座城市永远年轻而有活力;因为设计,这座城市永远充满无限可能。
当我们展望2030年上海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愿景,看到的不仅是产值数字的攀升,更是创新生态的成熟、人文精神的彰显、国际影响的放大。在这片孕育了海派文化的土地上,设计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翼、以文化创意为魂,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和前沿领域突破创新,在城市更新中守护文脉记忆,在民生服务中传递温度情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设计的故事仍在续写。它是浦江之畔永不落幕的创意展,是街头巷尾不断涌现的巧思,是实验室里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突破,更是每个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
原标题:《上海“设计之都”15周年:因为设计,这座城市永远充满无限可能》
栏目主编:崔家琛 文字编辑:崔家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刘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