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在喜马拉雅放烟花?环保不是营销的“背景板”!
【导语】一边是“致敬自然”的漂亮话,
一边是在世界屋脊燃放烟花的迷之操作。
近日,顶级户外品牌始祖鸟联手艺术家蔡国强,
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点燃一条所谓“升龙”烟花,瞬间引爆舆论。
网友痛心质问:在极度脆弱的生态屏障玩火,
这就是品牌的环保初心?
品牌方紧急删除帖文,回应却苍白无力:
我们用的是“环保材料”。
环保,何时成了一些企业“洗绿”营销的遮羞布?
【一】“升龙”还是“升污”?生态禁区经不起如此“致敬”
喜马拉雅山脉是什么地方?
它是亚洲水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是无数珍稀动植物的最后家园,
生态脆弱到一块垃圾都可能造成长期影响。
然而,始祖鸟和蔡国强先生却选择在这里点燃大型烟花,
让火焰沿山脊爆炸。
尽管品牌声称使用了“可生物降解”的彩色粉,
但“符合标准”不等于“零影响”。
在高海拔、低气温、低降解率的极端环境中,
所谓“环保材料”的降解速度会大幅减缓。
火药残留、金属颗粒、燃烧产物依然可能渗入冻土、污染水源。
这并非致敬,而是一种傲慢的“征服”。
【二】品牌“洗绿”套路深: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始祖鸟的回应堪称“公关范文”:
科学评估、严格指导、致敬自然、探索文化……
句句正确,却句句空洞。
真正目的是什么?是打造一场轰动性的营销事件,
抢占热搜,塑造品牌“高大上”的形象。
高山只是背景板,环保只是口号,文化只是道具。
这不是首例。
某奢侈品牌曾在冰川举办时装秀,被批“冰崩式营销”;
某车企以“探索自然”为由驱车穿越保护区,最终被处罚。
它们的共同点是把自然当作消费的对象,而非敬畏的生命。
【三】环保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些案例打了谁的脸?
真正的环保行动是什么样的?
正面案例:故宫博物院修复文物时,
采用无酸材料、控制温湿度,极致减少对古建筑的干预
——“修旧如旧”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反面教材:某音乐节草原狂欢后垃圾遍野,
某网红徒步路线因打卡泛滥遭永久关闭
——破坏只需一时,修复却需百年。
《礼记》早言:“草木零落,再入山林。”
古人砍伐树木尚分时节,现代人反而在生态禁区肆意“创作”?
我们真该学学古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智慧。
【四】别忘了“蝴蝶效应”: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无辜
有人可能觉得:“一场烟花能有多大影响?”
但生态破坏是累积的过程。
一只蝴蝶振动翅膀,可能引起一场风暴;
一次烟花表演,可能惊扰越冬动物、加速雪线消退、释放温室气体。
更可怕的是“破窗效应”:
今天始祖鸟能放,明天是不是其他品牌也能来?
后天是不是个人也能点?届时谁来承担后果?
【结语】
环保不是一句口号,更不能成为营销的“漂绿”工具。
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诸行动:
少用一个塑料袋,多一次垃圾分类,
拒绝破坏自然的商业行为。
正如藏族谚语所说:
“善待山水,方能永续安康。”
喜马拉雅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是谁的广告牌。
请停止表演,真正向上致美——用行动,而非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