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阁(妈阁庙)
见证中西文化交汇的古老庙宇
妈祖阁(妈阁庙)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时间最长的,与莲峰庙、普济禅院同为澳门最著名的三大古刹。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后定名“妈祖阁”,华人俗称“妈阁庙”。1992年,“妈阁紫烟”入选“澳门八景”之一。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第31/2018号行政法规,妈祖阁(妈阁庙)列入《被评定的不动产名录》(属物质文化遗产)。
妈祖阁(妈阁庙)位于妈阁山西面山腰上,主要由入口大门、牌坊、正殿、弘仁殿、观音阁及正觉禅林组成。入口大门为一牌楼式花岗石建筑,门楣有“妈祖阁”三字。紧跟在大门之后为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正殿又称神山第一殿,供奉天后,与正门、牌坊及半山腰上的弘仁殿都在同一轴线上。弘仁殿规模最小,事实上是一石室,殿内也供奉天后。观音阁位于最高处,建筑较为简朴,阁内供奉观世音菩萨。正觉禅林位于建筑群前方且与正殿同在一平台上,由供奉天后之正殿及侧殿组成。妈阁庙有许多摩崖石刻,均为历代官宦名士的诗词题字,是研究澳门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妈祖阁
妈祖阁(妈阁庙)的创庙传说多种多样。其中1751年完稿的《澳门记略》记载:“相传明万历时,闽贾巨舶被飓殆甚,俄见神女立于山侧,一舟遂安,立庙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妈角。娘妈者,闽语天妃也。于庙前石上镌舟形及‘利涉大川’四字,以昭神异。”妈祖阁(妈阁庙)的创建年份,至今未有定论;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前,此处已有供奉妈祖的庙宇。从《澳门记略》附图上可见整座庙宇已有一定规模;到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庙内建筑,大为完善。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及光绪元年(1875年),两遭飓风破坏,建筑物受损,经两年重修扩建后,奠定今天的模样。
几百年来,妈祖像前一直香火旺盛,妈祖阁(妈阁庙)也当之无愧成为一处祥和福地。妈祖文化是海内外华人共有的精神财富,澳门供奉妈祖的庙宇,还有渔翁街的天后古庙、凼仔的天后宫、路环的天后古庙等,中国沿海地区以及港台等地也都建起了妈祖庙。妈祖还随着华人漂洋过海,到了世界上很多地方。据统计,世界各地妈祖庙有近四千座。
有一种广泛传播的观点认为,澳门的葡文名称“Macau”来自于“妈阁”音译。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发布的“历史简介”,16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时,询问居民当地的名称,居民误以为指庙宇,答称“妈阁”,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妈祖阁(妈阁庙)见证了后来东西方文化四百多年在澳门的相互交融。(来源:澳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