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武功山无疑是最“热闹”的。从7月5日到9月20日,第十八届武功山帐篷季如约而至,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连日来,武功山景区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帐篷季期间,武功山日均接待露营游客2万+人次。
这场持续升温的露营盛宴,远非一时“网红效应”所能解释。深入观察其背后,是武功山在营销创新引流与服务精耕留客上双管齐下的战略实践。
本届武功山帐篷季以“18一路生花 跨越1918”为主题,深度融合潮流文化、科技体验与非遗元素,在宣传策略和服务模式上实现多维创新。
线下,开幕式定制“奇景武功山”烟花秀,并设置“科技文旅”体验展区等,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新体验。线上,“武功山帐篷季0元入住”等活动激发用户参与热情,社交媒体平台相关攻略及话题讨论度持续高涨。
服务层面,为提升游客体验,景区同步强化软硬件建设。例如,全面接入支付宝“碰一碰" 技术,覆盖入园、伴游、打卡、消费等全流程;“智慧步道”系统既能为所有登山客提供“云竞技”平台,也能在智慧步道站点读取心率等数据,检测体质,护航安全;引入AI数字虚拟人“驴悠悠”,实现从服务模式到体验维度的全面升级等。
在营销和服务方面的创新升级,不仅让“武功山帐篷季”这一经典IP持续焕发新活力,更成功将单点活动打造成长效经济引擎,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标杆案例。
可以说,本届帐篷季的成功实践,正是武功山在营销创新和服务升级战略上的一个生动缩影。它生动演绎了文旅产业如何持续聚合“流量”,有效沉淀为可持续的“留量”,并最终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动能。
壮美风光、独特地貌,是众多山地景区吸引游客的原始资本。然而,当同质化的“云海日出”、“奇峰怪石”充斥市场,当年轻一代的旅行需求从“看风景”转向“要体验”、“求共鸣”、“晒生活”,传统山地景区普遍陷入了“流量焦虑”与“特色迷失”的双重困境。
如何挖掘并放大自身独特气质,在激烈的竞争中“玩出花样”?如何让不变的自然禀赋焕发持久吸引力,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市场声量与游客向往?从区域景点进阶全国性打卡地,武功山的“破圈”密码在于深刻理解并践行了:营销不仅是“让人知道”,更是“让人渴望”并最终“让人留下美好记忆且乐于分享”。其创新核心在于——
1、制造社交货币,点燃分享欲
一方面,满足游客“出片”需求, 官方与用户共创,将万亩草甸、金顶日出、星空营地等景观,打造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爆款内容。例如,“金顶打卡手势”等轻互动,激发模仿与裂变。另一方面,提升出游的“仪式感”,通过设置情感路牌等具有传播属性的“打卡点”,山顶发放“登顶证书”等创新体验,满足年轻人的核心需求,驱动海量UGC内容自发传播。
除此之外,武功山还通过破圈融合,打造了更多记忆点。例如,与甘源品牌在情人节当天举办“甘心为你 情在武功”联名活动;联合美团、蜜雪冰城推出“雪王游武功,好‘野’好轻松”联名活动等。
2、深耕体验经济,打造沉浸感
在持续提升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保障游客安全、舒适等基础体验之上,武功山聚焦“户外天堂”名片打造,布局“全季全域全龄”旅游体系,为游客带来特色化和差异化体验。例如,高山帐篷营地特色住宿、山下养生旅游和冰雪旅游,以及引入外骨骼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等科技元素创新。
同时,一系列针对不同客群、全年不间断的特色活动,已成为武功山的差异化标签。例如,大学生户外运动文化节、1918青春音乐会品牌等活动在年轻群体中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越野赛、马拉松比赛、登山赛、青少年摔跤、攀岩锦标赛等专业赛事,为武功山带来了海量关注。
3、构建用户生态,激发参与感
从网红引流到话题造势,武功山强化互动营销,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话题挑战,充分发挥游客“自来水”效益,提升游客参与度、扩大品牌传播效应。真实体验成为最有力的信任背书。
例如,围绕特警练兵这一热点事件,武功山通过前期线上预热,活动当天多视角拍摄传播,同步联动达人、鼓励游客参与传播,引发海量关注;策划“躺营”特色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与。数据显示,全网“武功山”相关话题累计总量已达480亿次。
一系列精准的营销动作,不仅为武功山带来了涌动不息的人气,更在年轻消费主力与户外爱好者心中深植了品牌认知。武功山成功从“网红打卡地”跃升为游客的“心之所向”。
流量涌入只是起点,如何将其有效承接、转化并沉淀为“留量”,更需要扎实的“内功”。服务是重中之重。观察武功山在服务建设方面的举措,可以看出四个显著特征:
一是将安全放在首位。针对游客出行安全问题,武功山构建了全天候安全保障网络。例如,山上山下设立警旅驿站,党员服务驿站;与公安、交警、消防、救援队等力量联动,提供紧急救援服务;沿线巡逻、保洁人员随身携带“小药包”,游线沿途配备AED除颤仪,并设立“绿色救援通道”等,全方位保障了出行安全。
二是注重游客出行舒适度。为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武功山景区双管齐下,持续升级软硬件设施。例如,武功山重点升级营地环境、公共区域、住宿条件及服务设施;持续优化索道运力、登山步道、标识系统及配套服务等;在排队区域加装遮阳伞棚、冷风机、降温喷雾等设施设备;并室内休息区的供给,如免费书吧、候车电影院及特种兵青春驿站等24小时开放,进一步提高游客体验。
三是注重“文韬武略科技范儿”。今年以来,武功山大力引进科技项目,有效提升了服务效能和游客体验。例如,在售票大厅部署智能导览机器人提供咨询讲解服务,在石鼓寺广场设置机器人和机器狗与游客互动,并创新性引入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游客登山。与此同时,武功山依托这些科技资源,结合景区登山线路、活动演出、直播等多元场景,策划推出了系列宣传内容。此外,景区还持续加大对 AI 歌曲创作大赛、AI 诗歌创作大赛、AI 图片视频创意比赛等活动的宣传力度,以此广泛吸引游客参与推广,进一步强化 “文韬武略科技范儿” 的独特景区形象。
四是充满人情味。景区内,志愿者下沉到各个关键区域,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推出了系列精细化措施,例如,高温天气设置免费凉茶供应点,推出“排队小舞台”缓解等候焦虑,弹性延长免费转运车/索道营运时间满足“夜爬”需求,转运场设立失物招领处,真正将服务做到游客的心坎上。
从基础保障、智能体验到人文关怀,这些服务共同为游客构建了扎实的体验闭环。 当被“种草”的游客来到这里,将收获超出预期的体验,并由衷感到“不白来”的认同。这种正向体验,直接推动“流量”向“留量”的深度转化,为景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在营销引流与服务留客的协同作用下,武功山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最终释放出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辐射带动整个区域文旅产业的升级与乡村振兴。
迈点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迈点全国5A景区百强榜单中,武功山品牌传播力稳居全国前列。
依托持续涌入的客流,武功山成功打造了一条深度融合的旅游消费产业链。从装备销售、旅拍服务、帐篷租赁,到民宿住宿、餐饮美食、农特产品及手工艺体验,多元业态围绕景区核心吸引力不断延伸,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多元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原本沉睡的乡村资产被重新焕发活力,有效推动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整体活力的提升。
从“景区红利”迈向“区域共富”,武功山以实际成果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
文旅的持久魅力,不在于一时的喧嚣,而在于能否以创新的营销引来“人”,以极致的服务留住“心”,最终让这“人与心”共同滋养一方水土,澎湃出源源不断的产业能量与地方活力。
武功山以营销服务协同,实现“流量、留量、增量”的三级跨越,驱动地方文旅产业质变,为全国景区打造了可供借鉴的高质量发展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