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久了,总向往着远方的诗意与自由。云南之名之所以能被冠以“七彩”,很大原因这里是中国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25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图上的云南,就像一片飘落的枫叶,自治州面积约20.95万平方公里,占云南面积过半。彩云之南,那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如同一个遥远而诱人的梦境,召唤着我。终于,我整理行囊,开着爱车,踏上了这场穿越云南八个自治州的自驾之旅,去探寻那些隐匿在山水之间的绝美风光,去感受独特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一、彩云初起,踏上寻梦之路
我的旅程是从昆明开始的,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为我的自驾之行拉开了温暖的序幕。稍作休整,给车加满油,补充好物资后,我便向着第一个目的地——楚雄彝族自治州出发。从昆明到楚雄,一路高速畅通,道路两旁的景色如幻灯片般快速闪过。连绵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绿意葱茏,偶尔还能看到几缕炊烟从山间的村落袅袅升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进入楚雄境内,浓郁的彝族风情扑面而来。我来到了彝人古镇,这座充满彝族特色的仿古建筑群,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古老的彝族部落。青石板铺就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楼阁,五彩斑斓的彝族服饰,还有那热情好客的彝族同胞,都让我深深陶醉其中。我品尝着地道的彝族美食,如鲜嫩的烤羊肉、香浓的羊汤锅,感受着舌尖上的彝族风味。
在楚雄,我还参观了太阳历公园。公园里巨大的太阳历雕塑,向人们展示着彝族古老而神秘的历法文化。据介绍,彝族太阳历是一种独特的历法体系,它以太阳运动为基准,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个月三十六天,另有五天为过年日。这种古老的历法,不仅体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认识,也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漫步在公园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彝族先民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离开楚雄后,我继续南下,前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路上,山峦起伏,道路蜿蜒曲折。但正是在这曲折的道路上,我领略到了云南独特的山水风光。远处的梯田层层叠叠,在阳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宛如一幅巨大的天然画卷。那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辛勤劳作的结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杰作。
二、红河之畔,梯田与古城的交织
到达红河州后,我首先前往元阳县,去探寻那闻名遐迩的元阳梯田。当我站在观景台上,俯瞰着眼前那气势磅礴的梯田景观时,不禁被深深震撼了。层层叠叠的梯田,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仿佛是大地的指纹,记录着哈尼族人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清晨,云雾缭绕在梯田之间,如梦如幻,梯田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梯田上,整个梯田被染成了金黄色,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为了更好地体验哈尼族的生活,我在梯田边的一个哈尼族村落住了下来。村子里的房屋都是用土坯和木头建造而成,古朴而自然。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我跟着村民们一起下田劳作,感受着他们的辛勤与坚韧。在田间地头,我还结识了一位哈尼族老人,他热情地向我讲述着哈尼族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他们与梯田之间深厚的情感。他说,梯田是哈尼族人的生命之源,是他们的根,他们世世代代守护着这片土地,传承着这份古老的文化。
离开元阳梯田后,我来到了建水古城。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朱家花园、张家花园、朝阳楼等。漫步在古城的街道上,仿佛时光倒流,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青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店铺、精美的木雕和石雕,无不展示着这座古城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在古城里,我品尝了建水的特色美食,如烧豆腐、过桥米线、汽锅鸡等。尤其是烧豆腐,那独特的口感和浓郁的香味,让我回味无穷。建水的烧豆腐以其细腻的质地、鲜美的味道而闻名遐迩。将豆腐放在炭火上慢慢烤制,待表面金黄酥脆后,蘸上特制的调料,放入口中,外酥里嫩,香气四溢。
三、文山之南,领略壮乡苗岭风情
告别建水古城,我向东行驶,进入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与广西、贵州接壤,是一个充满民族风情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壮族和苗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而迷人的风情。
我首先来到了普者黑景区,这里被誉为“世间罕见、中国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景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曲折,山峰奇特秀丽,溶洞神秘幽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我乘坐着小船,在湖面上缓缓前行,欣赏着两岸的美景。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湖边的荷叶一望无际,荷花盛开,散发出阵阵清香。远处的山峦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
在普者黑,我还体验了壮族的民俗文化。壮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我参加了壮族的篝火晚会,与壮族同胞们一起唱歌、跳舞,感受着他们的热情和欢乐。晚会上,壮族姑娘们表演了精彩的舞蹈,她们身着华丽的服饰,舞姿优美,动作轻盈,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壮族小伙子们则吹奏着芦笙,那悠扬的音乐声在夜空中回荡,让人陶醉其中。
离开普者黑后,我前往了广南县的坝美村。坝美村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这里四面环山,只有通过一个溶洞才能进入。当我穿过溶洞,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村庄出现在我的眼前。村子里的房屋错落有致,田野里的庄稼郁郁葱葱,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用古老的工具耕种土地,用手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在坝美村,我感受到了一种远离尘世的宁静与祥和,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
四、普洱之境,茶香四溢的绿色天堂
从文山州出发,我继续向西行驶,进入了普洱市,这里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邻市,同样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普洱以其丰富的茶文化而闻名于世,这里是普洱茶的故乡,漫山遍野的茶园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来到了普洱市的景迈山,这里是一个千年古茶林的所在地。景迈山的古茶树分布在各个村寨之间,树龄大多在几百年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千年。漫步在古茶林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绿色的世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古茶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也承载着普洱茶的历史和文化。
在景迈山,我拜访了一位茶农,他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并向我介绍了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普洱茶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包括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晒干、渥堆发酵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时间,才能制作出优质的普洱茶。茶农还亲自为我泡了一杯普洱茶,那醇厚的口感、浓郁的香气,让我回味无穷。
离开景迈山后,我前往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最南端,与老挝、缅甸接壤,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一进入西双版纳境内,我就感受到了浓郁的傣族文化氛围。道路两旁的建筑充满了傣族特色,金色的佛塔、精美的壁画、独特的竹楼,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佛教的世界。
五、版纳风情,热带雨林的奇妙之旅
在西双版纳,我首先来到了景洪市,这是西双版纳州的首府。景洪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这里有热闹的夜市、繁华的商业街,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曼听公园、野象谷、热带植物园等。我来到了曼听公园,这座公园曾经是傣王的御花园,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建筑风格独特。我漫步在公园中,欣赏着各种热带植物和花卉,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公园内还有一座佛教寺庙——总佛寺,寺庙内的建筑金碧辉煌,佛像庄严肃穆,许多信徒前来朝拜祈福。
接着,我前往了野象谷,这里是亚洲象在我国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在野象谷,我乘坐着缆车,在空中俯瞰着热带雨林的美景。茂密的森林中,不时能看到野象的身影。它们在林间漫步、觅食、嬉戏,十分可爱。为了更好地观察野象,我还来到了观象台。观象台位于森林深处,周围有许多野象活动的痕迹。我静静地等待着野象的出现,终于,一群野象从森林中缓缓走来。它们有的用鼻子卷起树枝,有的在河边喝水,还有的在互相嬉戏玩耍。看着这些可爱的野象,我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这些珍贵的动物。
离开野象谷后,我来到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这座植物园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的热带植物园之一,园内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热带植物。我跟随导游的脚步,参观了植物园的各个园区,了解了许多关于热带植物的知识。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奇特的植物,如会跳舞的草、会吃昆虫的猪笼草、能长到几十米高的望天树等。这些植物让我大开眼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
在西双版纳,我还体验了傣族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傣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在泼水节期间,人们身着盛装,手持水盆,相互泼水祝福。我也加入了泼水的队伍,与傣族同胞们一起狂欢。大家互相泼水,笑声、欢呼声回荡在整个广场上。在这欢乐的氛围中,我感受到了傣族人民的热情和善良,也体验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六、大理风华,风花雪月的浪漫诗篇
离开西双版纳后,我沿着高速公路向北行驶,前往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这座充满浪漫气息的城市,一直是我心中向往的地方。这里有苍山洱海,有古城古镇,还有那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一进入大理境内,我就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远处的苍山连绵起伏,山顶上白雪皑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洱海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静静地躺在苍山脚下,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湖边的垂柳依依,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大理的故事。
我首先来到了大理古城,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是大理的象征。古城的城墙高大雄伟,城门楼气势恢宏。走进古城,青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店铺、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我漫步在古城的街道上,感受着古城的宁静与祥和。街边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特色商品,如白族的扎染、木雕、银饰等,我挑选了几件作为纪念。
在大理,我还游览了苍山洱海。我乘坐索道登上了苍山,俯瞰着整个大理城和洱海。苍山的景色十分壮观,山峰陡峭,峡谷幽深,云雾缭绕。山上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洗马潭、七龙女池等。我沿着山间小道漫步,欣赏着周围的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情格外舒畅。
洱海是大理的灵魂,我租了一辆电动车,沿着洱海骑行。一路上,风景如画,湖水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峦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我在湖边的各个景点停留,拍照留念。在双廊古镇,我品尝了当地的美食,如砂锅鱼、饵丝、凉鸡米线等。双廊古镇是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地方,这里有许多特色民宿和咖啡馆,我找了一家咖啡馆,坐在窗边,静静地欣赏着洱海的美景,感受着这难得的宁静与惬意。
在大理,我还体验了白族的民俗文化。白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我参加了白族的三道茶表演,品尝了白族的特色茶——三道茶。三道茶分别是苦茶、甜茶和回味茶,寓意着人生的三种境界:先苦后甜,回味无穷。表演中,白族姑娘们身着华丽的服饰,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舞蹈和歌曲,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族人民的热情和才华。
七、丽江时光,古城与雪山的梦幻之约
从大理出发,沿着大丽高速继续向北行驶,我来到了丽江市,这里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州的首府。丽江,这座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古城风貌和壮丽的玉龙雪山而闻名于世。
我首先来到了丽江古城,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是纳西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房屋建筑多为土木结构,融合了纳西族、白族、汉族等民族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古城内的四方街是整个古城的中心,这里热闹非凡,游客们来来往往,各种特色商品琳琅满目。我漫步在古城的街道上,感受着古城的独特魅力。街边的店铺里传来悠扬的音乐声,我走进一家酒吧,点了一杯鸡尾酒,静静地享受着这悠闲的时光。
在丽江,我还游览了玉龙雪山。玉龙雪山是北半球最近赤道终年积雪的山脉,它由十三座连绵不绝的山峰组成,宛如一条巨龙腾越飞舞,气势磅礴。我乘坐索道登上了玉龙雪山的半山腰,这里的海拔已经达到了三千多米。虽然有些缺氧,但眼前的美景让我忘记了一切不适。山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仿佛是一座神圣的殿堂。周围的山峰云雾缭绕,如梦如幻,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在玉龙雪山脚下,还有一个美丽的蓝月谷。蓝月谷的湖水湛蓝如宝石,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十分美丽。湖水是由玉龙雪山的冰雪融化而成,水质清澈见底。我沿着湖边漫步,欣赏着周围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蓝月谷的景色如诗如画,让我流连忘返。
除了古城和雪山,丽江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景点,如束河古镇、拉市海、泸沽湖等。我来到了束河古镇,这座古镇比丽江古城更加宁静古朴,少了一些商业气息,多了一些生活的味道。古镇内的街道狭窄而曲折,房屋建筑错落有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我在古镇里的一家客栈住了下来,晚上,我坐在客栈的院子里,仰望星空,感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夜晚。
八、迪庆高原,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离开丽江后,我继续向北行驶,前往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这里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也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自治州。迪庆州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被誉为“香格里拉”,意为世外桃源。
一进入迪庆州境内,我就被这里的美景所震撼。远处的雪山连绵起伏,山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草原上绿草如茵,牛羊成群,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我首先来到了香格里拉市,这里是迪庆州的首府。香格里拉市是一个充满藏族风情的城市,这里有著名的独克宗古城、松赞林寺等景点。
我来到了独克宗古城,这座古城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之一。古城内的建筑风格独特,多为土木结构,屋顶上覆盖着红色的瓦片,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古城内的街道狭窄而曲折,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街边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藏族特色商品,如唐卡、藏毯、酥油茶等。我漫步在古城的街道上,感受着古城的宁静与祥和。在古城的中心,有一座巨大的转经筒,据说只要转动这个转经筒,就能带来好运和福气。我也加入了转动转经筒的队伍,双手合十,默默地许下了自己的心愿。
接着,我来到了松赞林寺,这座寺庙是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被誉为“小布达拉宫”。松赞林寺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建筑风格融合了藏式和纳西式的特点。寺庙内的建筑金碧辉煌,佛像庄严肃穆,许多信徒前来朝拜祈福。我跟随导游的脚步,参观了寺庙的各个殿堂,了解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文化。在寺庙里,我还看到了许多喇嘛在诵经祈福,他们的虔诚和专注让我深受感动。
离开松赞林寺后,我前往了普达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是一个集原始森林、高山湖泊、草原湿地等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国家公园。公园内的景色十分壮观,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高山湖泊清澈见底,草原湿地一望无际。我乘坐景区的观光车,欣赏着沿途的美景。在属都湖,我下车徒步游览,沿着湖边的栈道漫步,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属都湖的湖水湛蓝如宝石,周围的山峰倒映在湖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湖边还有许多珍稀的鸟类和动物,它们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在迪庆州,我还游览了梅里雪山。梅里雪山是云南最壮观的雪山之一,它由十三座山峰组成,被誉为“太子十三峰”。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是云南省的第一高峰。由于梅里雪山的气候多变,很难看到它的全貌,因此它也被称为“神秘的雪山”。我来到了飞来寺,这里是观看梅里雪山的绝佳位置之一。清晨,天还未亮,我就早早地来到了观景台,期待着那震撼人心的日照金山。观景台上早已聚集了许多游客,大家都静静地等待着,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的气氛。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边渐渐泛起了一丝微光,云层开始被染成淡淡的橙色。慢慢地,金色的阳光逐渐洒在梅里雪山的山峰上,从山顶开始,一点点向下蔓延,仿佛给雪山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卡瓦格博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神圣而庄严,周围的山峰也依次被点亮,整个梅里雪山宛如一幅金色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这一刻,所有人都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不禁发出阵阵惊叹声,相机的快门声此起彼伏。我静静地凝视着这壮丽的景色,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在迪庆的日子里,我还深入体验了藏族的民俗文化。参加藏族的篝火晚会,与藏族同胞们一起围着篝火跳舞,感受他们的热情奔放。品尝藏族的美食,如酥油茶、青稞饼、手抓羊肉等,酥油茶浓郁的奶香和茶香混合在一起,初尝时或许有些不习惯,但多喝几口便会觉得回味无穷,青稞饼则带着淡淡的麦香,朴实而又美味,手抓羊肉肉质鲜嫩,配上独特的调料,让人吃得酣畅淋漓。藏族人民的生活简单而又幸福,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对自然的敬畏,都深深地感染着我。
从迪庆出发,我向着本次自驾之旅的最后一站——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前行。一路上,道路崎岖,山峦重叠,但这也让我领略到了更加原始和壮观的自然风光。怒江大峡谷就像大地裂开的一道巨大伤疤,深邃而神秘。奔腾的怒江江水在峡谷中咆哮而过,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进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后,我首先来到了丙中洛。这里是一个充满田园风光的地方,被称为“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远处的雪山高耸入云,山间云雾缭绕,碧绿的田野中点缀着几座错落有致的房屋,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丙中洛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各自保留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我在丙中洛结识了一位傈僳族妇女,她热情地邀请我到她家做客。在她家中,我品尝了傈僳族的特色美食,如漆油鸡、杵酒等。漆油鸡是傈僳族招待贵客的传统佳肴,鸡肉鲜嫩,漆油的独特香味浓郁醇厚,据说还有滋补身体的功效。杵酒则是傈僳族用玉米、高粱等粮食酿造的一种美酒,口感香甜,度数不高。在她家中,我还欣赏了傈僳族的歌舞表演,他们用欢快的歌声和热情的舞蹈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
沿着怒江继续前行,我来到了福贡县。这里是傈僳族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每年的阔时节是傈僳族最盛大的节日。虽然我来的时候不是阔时节,但在当地仍然能感受到傈僳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我参观了傈僳族的传统村落,那些用木头和茅草搭建的房屋,充满了原始的气息。村落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他们在江边捕鱼,在山上耕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旅行中,我还体验了惊险刺激的溜索。怒江两岸地势险峻,过去溜索是当地人们往来两岸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坐在溜索上,飞速滑过怒江,下方是奔腾的江水,心中既紧张又兴奋。这独特的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怒江人民的勇敢和智慧。
结语
随着旅程的推进,我的云南八个自治州自驾之行也渐渐接近尾声。这一路走来,我领略了云南无限的风光,从古老的丽江古城到雄伟的玉龙雪山,从美丽的泸沽湖到神秘的梅里雪山,从充满民族风情的各个古镇到广袤的普达措国家公园,还有那奇特的路南石林和庄严的崇圣寺三塔,每一处美景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我深入体验了各个自治州独特的民族文化,感受到了彝族的热情、哈尼族的勤劳、壮族的善良、傣族的欢乐、白族的优雅、纳西族的智慧、藏族的虔诚和傈僳族的勇敢。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深层底蕴。
这次自驾之旅,不仅是一次对美景的探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让我明白,生活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探索。当我踏上归程,心中满是不舍,但我知道,这片美丽的土地已经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向往,我期待着下一次与它的重逢,再次去感受它的魅力与温暖 。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西南深处,有一片神秘而迷人的土地——贵州。它的历史长河波澜壮阔,古代曾作为发配流放的边远之地,“蛮荒”之名虽显荒凉,却也为其积攒了别样的底蕴。贵州,这处号称“山国”的地方,重峦叠嶂,与中原地区山川相隔,交通极为不便。这份地理上的偏僻,让它在漫长岁月里被许多人忽视,却也悄然孕育出独特而迷人的文化景观。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苗、布依、侗、土家等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四分之一还多,他们各自独特的风情,为贵州增添了别样的生动色彩 。而散布在贵州各地的古村古镇,虽位置偏僻、道路崎岖,却宛如一颗颗遗世明珠,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等待着旅人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当你以文为足,游走在黔中大地上,满眼是青山绿水,满耳是清亮的侗家大歌。
1、青岩古镇:悠悠古韵中的人文风华
青岩古镇距离贵阳市30公里,自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设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踏入青岩古镇,时光仿佛被拨回了久远的年代。这座始建于明朝的古镇,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城墙依旧巍峨耸立,砖石间铭刻着岁月的痕迹。陆川、姜文、宁静在青岩拍摄过电影《寻枪》,小镇因此而越发声名在外了。青岩旧有的四方城门,如今只剩下南门“定广门”兀自屹立,老城墙也只留着不过数十米的一小段,漠然地面对着老城外大片农田和残存的一条旧驿道。门洞下,是《寻枪》影片中卖羊肉粉小贩的摆摊处。古镇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徽派建筑的婉约与当地少数民族建筑的质朴,别具一格。沿着青石板路前行,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有售卖当地特色小吃玫瑰糖的,香甜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也有摆满精美手工艺品的,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青岩古镇不仅有迷人的风光,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古镇内的赵公专祠,是为纪念清朝著名学者、诗人赵以炯而建。赵以炯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位文状元,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贵州学子。漫步在古镇,能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仿佛能看到往昔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对的场景。这里的民俗文化也丰富多彩,每逢传统节日,古镇便热闹非凡,舞龙舞狮等表演精彩纷呈,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在青岩古镇的烟火里,玫瑰糖的甜香弥漫在街巷。而藏于巷子深处的黄家玫瑰糖,宛如遗世珍宝。
自康熙年间传承至今,已是十代匠心。黄家严守秘制工艺,关键步骤都在夜深人静时闭门完成。不仅如此,天井中的 “蜜泉”,为黄家糖注入独特灵魂,水质甘洌,别处难寻。
作坊门口,糖随意供人品尝。尝一口黄家玫瑰糖,那是传承与自然馈赠交织的甜,温柔了岁月,抚慰着人心 。
2、石头寨:石韵流淌的布依家园
石头寨位于贵州省西南镇宁县的扁担山上,全寨石屋层层叠叠、依山修建,布局井然有序。房屋建筑均为木石结构,不用一砖一瓦。石屋经久牢固,冬暖夏凉,由村民自行设计,自行修建,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石头寨还是闻名的蜡染之乡。石头寨妇女善蜡染的织锦,全寨大多数成年妇女都会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更有趣的是,游客可直接参与,自己设计,自己操作,做一回布依石头寨村民,体验传统工艺的无穷乐趣。
石头寨,宛如一颗镶嵌在布依族聚居地的宝石。还未抵达石头寨,远远便能望见连片石头垒成的建筑,与周围景致相融,别具一格。到了近处才发现,这里山岭怪石嶙峋,村边小河巨石横卧,田野里也尽是或大或小的怪石,遍地石头,自成景观。
村寨依石而建,石头垒起墙壁,粗石条架起门框,石条拼凑出窗棂,石条铺成台阶,薄石板覆盖屋面。站在高处俯瞰,石墙与石院组成石街石巷,白亮夺目。走进村民家中,石臼、石锛、石灶、石桌、石凳,甚至水缸,皆是石头打造。每一处石的痕迹,都藏着生活的质朴与安然,满是独特的韵味 。 走进石头寨,就像走进了一座天然的石头博物馆,每一块石头都有着独特的纹理,仿佛在诉说着布依族人民的智慧和坚韧。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三月三”是布依族盛大的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举行盛大的祭山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后,便是热闹的对歌、跳舞活动。青年男女们用歌声传递着爱意,欢快的舞蹈展现着他们的活力。在石头寨,还能品尝到布依族的特色美食,五色糯米饭,色彩斑斓,口感软糯,每一口都充满了大自然的味道。
3、云山屯:岁月沉淀的屯堡传奇
从贵阳驱车到安顺市郊的云山脚下,徒步沿断断续续的石板路拾级上行约300米,来到一座古城楼前,楼额虽因年代久远已风化剥落,但镌刻的“云山屯”3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仍很清晰。城楼两边是高约5米、厚2米的石垒城墙,城墙依山而建,把整个山寨牢牢护着。漫步在云山屯的小街上,雨后的空气中还有着潮湿的味道,满目是沧桑的老屋、陈旧的板壁,静谧而有序。
云山屯,这座隐藏在群山之中的屯堡古镇,宛如一部鲜活的史书,记载着明朝屯军的历史。走进云山屯,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明朝。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江南水乡的婉约,又有军事防御的坚固。屯堡人至今仍保留着明朝时期的生活习俗和服饰风格,被称为“明代生活的活化石”。
屯堡人的建筑,乍看是由石块、石板筑就的坚固城堡,质朴而厚重。踏入其中,却惊觉内部装饰满是铺张讲究,源自江南的木雕、石雕艺术大放异彩。
走进小院,目之所及皆是精雕细琢。木雕窗棂门楣刻着人字格、万字格、寿字格,柱脚、下水道入口处,龙、凤、青蛙、蝴蝶、蝙蝠等图案栩栩如生。
在这些细微之处,能深切感受到江南水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便身处这“荒蛮”“贫瘠”之地,屯堡人仍执着地用粗糙石头,将家乡细腻、华丽的文化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令人动容。
在云山屯,能欣赏到独特的地戏表演。地戏是屯堡人特有的传统戏剧,演员们头戴面具,身着戏服,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演绎着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地戏的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屯堡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这里的酒文化也别具特色,屯堡人自家酿造的米酒,香气醇厚,热情好客的屯堡人总会用美酒招待远方的客人,一杯杯米酒下肚,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情谊。
4、西江千户苗寨:苗韵悠扬的璀璨明珠
西江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因拥有上千的苗家而被称为“千户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村寨。寨内依山而建的1285户苗家木质吊脚楼,层层相叠,鳞次栉比,气势恢弘。千百年来,苗人生于斯,长于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夜幕降临,灯火辉煌,整个苗寨宛如繁星坠落人间,美不胜收。走进苗寨,能感受到浓郁的苗族风情。苗族的姑娘们身着华丽的服饰,银饰叮当作响,仿佛是从画中走来的仙子。
踏入西江千户苗寨,现代文明的浪潮之下,苗族文化依旧以独有的姿态传承、生长。若想深入了解这片土地,除了游赏,走访当地人物定能让你收获满满。有位侯昌德老人从1980年起,就开始收集资料撰写《西江简史》,翻史书、访老人,历时五年多,反复修改补充成四万多字的书稿出版成册。老人写书时说:“年轻人不能不知家乡历史,趁着我们还在,得把古事记下来,不能让它们被遗忘。”他的书稿记载着西江曾称“鸡讲”,1929年,苳光伯等青年因小江水和方位将其改名西江。
苗族的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盛大的当属苗年。苗年期间,苗寨里热闹非凡,人们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感恩祖先的庇佑。随后,便是精彩的芦笙舞表演,小伙子们吹奏着芦笙,年轻的女子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舞步轻盈,姿态优美。在苗寨,还能品尝到美味的酸汤鱼,鲜美的鱼肉搭配酸辣可口的汤汁,让人回味无穷。苗族的蜡染刺绣更是闻名遐迩,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着苗族妇女的细腻情感和精湛技艺,那些精美的图案仿佛在诉说着苗族的历史和传说。
5、下司古镇:清水江畔的古韵遗风
下司古镇,位于清水江畔,素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称。如果你喜欢自然风光和商业文化的结合,以及探索苗族等少数民族风情,下司古镇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下司古镇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苗族、侗族等多民族文化交融之地,拥有阳明书院等历史文化建筑,融合了徽派建筑和苗族、侗族建筑的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貌。
漫步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能感受到浓郁的水乡风情。街边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特色商品,有精美的银饰、手编的竹篮等。这里比贵州其他古镇多了一份静谧和温婉,沿江而建的吊脚楼,古朴雅致9j.z4.krj6.cn的鼓楼,精美华贵的戏台和古镇牌坊,你在这里能度过一段惬意时光。
下司古镇的龙舟节是一大特色。每到端午节,清水江上便热闹非凡,各村寨的龙舟队纷纷下水,展开激烈的角逐。龙舟在江面上飞驰,锣鼓声、呐喊声震耳欲聋,岸边的观众们也热情高涨,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助威。除了龙舟节,古镇的饮食文化也十分独特,酸汤系列美食是当地的招牌,酸汤粉、酸汤火锅等,让人垂涎欲滴。
6、镇远古镇:山水之间的诗意画卷
镇远古镇,宛如一幅山水相依的诗意画卷,舞阳河蜿蜒穿城而过,将古镇分为南北两岸。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八卦的造型使得这座小镇在历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军事地位,而盘踞于此发展水陆货运商业亦是最佳选择。古镇的建筑错落有致,古街古巷蜿蜒曲折,充满了古朴的韵味。
镇远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曾是古代军事重镇,也是商业繁荣的码头。于中国诸多古镇里,镇远文化独树一帜、丰富多元。漫步在古镇,能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如青龙洞古建筑群,它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在这里,佛教圣灵、道家天师、妈祖皆有供奉。财神庙留存商业兴盛的过往,龙王庙、火神庙因临水与火灾频发而香火不断。寻常人家神龛上,四官大师、文武曲星等众神罗列,甚至还有天主教堂旧址。
当地有“七寺八阁九座庙”的说法,尽显镇远人对宗教与文化的包容。虽大多寺庙在旧房改造中被拆或另作他用,但镇远人仍会在遗址处焚香。文庙只剩“礼门”“义路”遗迹,中河山却汇聚玉皇大帝、释迦牟尼等各路“神仙”,全然不见宗教排他性。
镇远人对外来宗教与文化的接纳,为后世留下珍贵范例。数百年前商业催生的实用主义,宛如给后现代派的生动授课,这般幽默与坦然,着实难得。
在镇远,还能欣赏到独特的傩戏表演。傩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戏剧,充满了神秘色彩,演员们戴着面具,表演着驱邪祈福的仪式,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神秘魅力。
7、肇兴侗寨:侗乡风情的璀璨乐章
肇兴,距黎平县城南68公里,是肇兴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肇兴旧名“肇洞”,是中国最大的侗族寨子之一,有“七百贯洞,千家肇洞”之称,占地面积为18.06万平方米。肇兴侗寨,是侗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地,被誉为“侗乡第一寨”。寨内的鼓楼、风雨桥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踏入肇兴侗寨,便能被鼓楼、花桥与寨门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最令人称奇的,是5座鼓楼整齐地屹立于寨中,这般景象在全国独一无二。若算上所属村寨,这里近200座鼓楼林立,“鼓楼之都”名不虚传。
寨里5座鼓楼、5座花桥、5座戏台,各具风姿,大小高低不同,建筑工艺更是别具匠心。鼓楼全为木结构,仅凭木榫密合,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梁枋、立柱紧密交织,尽显侗族木工精湛技艺。装饰既有浓厚的侗族风情,又融入汉族神话、戏曲故事的雕塑彩绘,文化交融之美令人赞叹。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显著标志,承载着侗人对宇宙、生命的理解,象征着家族与族群的昌盛。其中,智寨鼓楼尤为出众,14.8米的楼高,八角造型搭配高翘翼角,楼脊与翼角的宝瓶、神鸟等泥塑栩栩如生,楼内重彩壁画绚丽夺目。16根杉木为骨架,4根中柱直通楼顶,12根副柱支撑,层层屋檐如宝塔般精巧,实在是鬼斧神工,让人不禁沉醉于这份独特的侗族魅力之中 。每座鼓楼都造型独特,工艺精湛,体现了侗族人民的高超技艺。
侗族的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多声部合唱形式而闻名。当夜幕降临,在鼓楼前,侗族的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唱起悠扬的大歌,歌声清脆悦耳,仿佛天籁之音。除了大歌,侗族的舞蹈也别具特色,芦笙舞、多耶舞等,舞者们动作欢快,充满了活力。在肇兴侗寨,还能品尝到侗族的特色美食,腌鱼、腌肉等,独特的风味让人难忘。
8、岜沙苗寨:原始神秘的枪手部落
岜沙苗寨距离从江县城虽不足7公里,一路却像穿行在一个无穷尽的绿色隧道中。路两旁有笔直的杉树、硕大的枫树和虬奇的野果树,遮天蔽日。即使在炎夏,也让人感到清凉潮湿。岜沙苗寨,仿佛是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至今仍保留着原始而神秘的生活方式。这里的男人身着自织的黑色土布衣服,腰佩长刀,肩扛猎枪,被誉为“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是一个纯苗族山寨,矗立在321国道边山坡的森林中,它由5个小的自然寨组成,全寨仅2000多人。岜沙苗寨的人们崇拜自然,他们认为树是生命的象征,每一个孩子出生,都会种下一棵生命树,伴随孩子成长。
在岜沙苗寨,古老传说悠悠回荡。远古时,黄帝部族与苗族先祖蚩尤部族激战连连。黄帝得炎帝族、应龙族、女魃族助力,最终战胜并擒杀了善战的蚩尤。蚩尤精魂融入锁他的枷铐,幻化成一棵枫树。
战败后的蚩尤后裔远走西南,在云贵地区扎根。时光流转,多数人渐渐模糊了祖先的印记,可岜沙苗寨的人们却始终笃定,他们自称“最正宗的苗族”“蚩尤大帝的子孙”,几千年来,执着守护着古老传统,将这份对先祖的敬意与传承的坚守,深深刻进了岁月里 。
现在他们以种植水稻、果树为生,而上一代人,这个寨子男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却是狩猎。广袤的林莽给这些蚩尤的后裔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食物,所以直到今天他们还对森林充满了敬畏。
岜沙苗寨的传统节日充满了原始的气息。“芦笙节”是岜沙苗寨的重要节日,这一天,男人们吹奏着芦笙,女人们身着盛装,围着篝火跳舞。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展现出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岜沙苗寨,还能欣赏到独特的镰刀剃头表演,这是岜沙男人独特的成人仪式,充满了神秘色彩。
9、郎德上寨:古朴宁静的苗家乐园
郎德上寨在雷山县城以北17公里,因寨内居民的服饰以长裙为主,因此又被称为长裙苗。郎德上寨是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能兑”即欧兑河下游之意,“昂纠”即上寨,整个意思为欧兑河下游的上寨,故苗寨以河为名,由于地处郎德地域上区,故被称为郎德上寨。由于此地保存了完好的民族建筑,质朴原始的民间艺术形式,因此郎德上寨又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近年来,郎德上寨的旅游开发较为成功,随时能遇到很多外国游客,好在商业化的迹象并不明显,村民依然沿袭着苗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历经数百年风雨,这个小寨看起来古老而充满活力。
郎德上寨,被群山温柔环抱,村前溪流澄澈,潺潺汇入丹江。风雨木桥横跨溪流,建于清代,因苗族英雄杨大六曾用其抵御清兵,又称“御清桥”。桥宽10米、长40余米,9个“美人靠”静立长廊外,供行人驻足赏景、稍作休憩。
寨中民居依山而建,皆是木质吊脚楼。五条花街蜿蜒入寨,东、西、北三面的木柱瓦顶护寨门楼守护着一方安宁。寨内道路、院坝与门庭,皆由鹅卵石或青石铺砌,质朴而有序。
吊脚楼顺坡而布,分上中下三层。底层浅,作畜养牲畜之用;中层为主人居住之所,外廊的“豆安息”曲木栏杆,尽显苗族风情;上层则用来存放食品与蔬菜。
苗族人民对水牛满怀崇敬,堂屋大门常饰有木制水牛角,祈愿护佑家宅。屋内墙壁上,太阳、星星、山神等剪纸,是求吉祥平安的“保爷”。
寨中的铜鼓、芦笙场,铺有模仿古代铜鼓太阳纹面的图案,十二道“光芒”朝十二个方向延展。场的两头,鹅卵石与水泥镶嵌成的两匹骏马栩栩如生,仿佛即将飞驰而去,为郎德上寨增添了灵动与生机,也诉说着苗寨的独特魅力。走进郎德上寨,热情好客的苗族人会用拦门酒迎接客人,这是苗族的传统习俗,表达了他们对客人的欢迎和祝福。
在郎德上寨,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苗族歌舞表演。苗族的姑娘们身着绚丽的服饰,表演着传统的舞蹈,如锦鸡舞、木鼓舞等,舞姿优美,动作轻盈。小伙子们则吹奏着芦笙,为舞蹈伴奏。除了歌舞表演,郎德上寨的刺绣和银饰制作也十分精美,苗族妇女们用灵巧的双手,绣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银匠们则打造出一件件华丽的银饰,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0、隆里古城:明清遗风的文化瑰宝
在锦屏县,沿着秀丽亮江,穿越葱郁林海,约50公里后,便能邂逅拥有600年历史却仍低调小众的隆里古城。这里土地肥沃、林业兴旺,山水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隆里起初是苗侗聚居地,自唐代起,中原和江南汉人陆续迁入,隆里人自此被称为“客家人”,他们传唱客家山歌,演绎汉戏。这里曾是军事城堡,城墙虽斑驳,但城中多为明初屯军后裔,古风依旧。
早在五帝三庙时期,这里便有人类生活的踪迹,文献记载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武德年间。1386年开始修筑土城,明成祖时实行军屯制,镇压少数民族叛乱。据《隆里古城集》记载,当时驻有360名常备军和13名官员,且“一官不得擅调,一军不得擅差,子孙世袭其职”。清代延续明制,漫长岁月沉淀出隆里的传奇,也孕育出独特的风土人情 。
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遵循“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设计理念,城内的街巷布局呈“蜈蚣”形,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功能。古城内的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的木质结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充满了古朴的韵味。
隆里古城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汉戏是当地的传统戏曲,它融合了徽剧、京剧等剧种的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每逢重大节日,古城内便会举行汉戏表演,演员们身着戏服,粉墨登场,演绎着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此外,隆里古城的舞龙活动也十分精彩,这里的龙灯制作精美,舞龙表演技巧高超,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结语
贵州这十座古镇,每一座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每一座都散发着独特的民族风情。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特有的魅力征服了每一个走近它的人。这是个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份,在这里,有起源于明代的傩戏,有自称“蚩尤大帝的子孙”的岜沙人,还有小花苗的盛会,苗家的情人节⋯⋯
它们就像一本本打开的史书,让我们领略到这片神奇土地上各个民族的民风,感受到一种充满原始生命力的乡土情调。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奇特的民族节日、醉人的酒文化,还是悦目的蜡染刺绣、动听的铜锣芦笙、粗犷的舞蹈、神秘的傩戏,都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在深山密林里,在村寨屯堡里,还有许许多多未来得及讲述的故事和美景。这次贵州古镇自助游,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探寻,那些美好的记忆,将永远留在心中,成为人生中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