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stone
虽然立秋已过,但秋老虎还在把暑气往人身上裹,想找处能躲开热浪的地方,成了好多人的念想。可你要是问威宁人“去哪避暑”,他们只会笑着摆手:“我们这里可不兴什么避暑不避暑!”
图源@stone
威宁——这座西南边陲的高原小城,位于贵州西北部。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海拔最高的县,夏季平均气温仅18℃,乌蒙山脉贯穿县境,其间屹立着四座2800米以上的高峰。更重要的是,这里好看好吃好拍又清净,物价也不高,妥妥的“三好城市”。
威宁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还被称为“沿海城市”。中国的三大高原湖泊之一的草海,就位于街道的道路尽头,定格拍下,还以为是威海的城市一角。
图源@蘑菇哇哇哇噻
BBC纪录片《美丽中国》曾来这取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籍华人高行健在他的获奖作品中,也留了大量笔墨给草海,诗人舒婷为“有一片水域我未敢忘怀”的草海而倾倒。
图源@stone
草海是威宁的魂。作为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它不似江南湖泊那般婉约,倒带着高原特有的敞亮。在这片沉默的群山里孕育着生机,鸟飞鱼跃,风声虫鸣,在一声声自然的回响中,倾诉着土地的包容,也跳动着这片土地生命力的磅礴。
图源@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图库
夏天的草海,水草连绵起伏勾勒出自然的绿浪,湖面倒映着远处的群山,高原上的风带着清旷的热烈和温柔,不带一丝燥热。
威宁除了可以“看海”还可以看草原,这里就是这么奇妙。这个面积有12万亩的草场,属于低纬度高海拔、起伏较小的喀斯特丘陵山地草场,更是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场——百草坪。
图源@小陈同学
这里既有“乌蒙磅礴”的雄浑又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风车的叶片在天地间划出无声的圆,连呼吸都不自觉地变得绵长而轻柔,这份独属于云端草原的静谧,将身心温柔包裹。
图源@小陈同学
到了威宁,嘴就停不下来——这里的好吃,是刻在骨子里的。洋芋在威宁,妥妥的美食C位。蒸、炸、煮、烤,怎么做都好吃,米拉洋芋、草果洋芋、乌洋芋……种类繁多。
图源@金城钥Kerry
酥脆、焦香、香甜……口感可以有足足七十二变。最具特色的还是属街头炭火上的烧洋芋,刮开黝黑的外壳,对半切开,放上辣椒面、折耳根、黄豆老酱等,一口咬下,绵密里夹杂着小料的香辣,滋味丰富,扎实又满足。还有拌上回族特色调料的炸洋芋也别有一番风味。
图源@金城钥Kerry
图源@小李跑不快
地处川滇黔交界处的威宁,平均海拔2200米,低纬度、高海拔、强日照、大温差,这里生长的马铃薯块大、产量高、淀粉足、品质优、退化慢、口感好,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堪称洋芋生长的“理想国”。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中国薯城、2017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100个农产品品牌……一个个荣誉称号印证了威宁马铃薯的影响力。
图源@金城钥Kerry
在威宁吃美食,并不会感到无聊。威宁与云南宣威接壤,在口味上融合了两地的精髓,有贵州热辣打底,更带云南清香柔润,与宣威火腿齐名的威宁火腿更是成为威宁的金字招牌。
威宁火腿选用特有的“乌金猪”,采用古法腌制,冬季腌腿、春季上霉、夏季发酵、秋季熟化,挂上三年,“养”足滋味儿,虽然外表看起来发黑透着绿,只要一切开便能闻见令人垂涎的咸香滋味。
图源@毕节试验区
在威宁吃火锅,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因为选择真的太多了。火塘牛肉、豆豉火锅、老猪脚火锅、荞饭鸡火锅、涮牛肉火锅、天麻鸡火锅…威宁的火锅讲究的是食材的好和鲜。牛肉是本地放养的小黄牛,肉质紧实且没有腥味;鸡肉肥美紧致,荞饭清香入味;滋味丰富闻着臭吃着香的豆豉火锅;咸香入味浓淡皆宜的老猪脚火锅……
上图源@西斯塔尔下图源@艾德的柚子
火锅沸腾着威宁人的烟火日常,荞酥与小粑粑,则是独属于威宁人的专属味觉符号。
高原土地上生长出的苦荞除了有强劲的生命力,更有不菲的营养价值和不遑多让的美味。将苦荞研磨成粉,像做包子一样擀出面皮,再将炒制好的火腿丁、蒜薹、和豆腐丁作为内馅包进面皮里,放入平平的大锅上刷上一层油,煎至金黄。一口咬下,先是外皮酥脆内里软糯,再是馅料鲜香,不得不说威宁人真的很会吃。
荞酥——浓缩着威宁的山川风物与匠人智慧。明洪武年间,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将其作为贡品,上供给明太祖朱元璋贺寿,朱元璋品尝后赞其为“南方贵物”,自此荞酥成为岁岁进贡的珍品。历经数百年演变,这块昔日贡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来威宁的必带手信。
图源@毕节头条
威宁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古称——乌撒。在威宁,喝茶不叫“喝”,也不叫“品”“饮”,而叫“吃”。吃茶也不用泡,而是用“炕(烤)”。但凡亲朋好友到来,都会在家里“炕一开茶吃”,更有“客来一杯茶,饭后茶一杯”的习俗,这便是乌撒烤茶的由来。
图源@乌撒青年
在距今3000多年的威宁中水鸡公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与现在“炕茶”的烤茶罐一脉相承。烤茶罐,是乌撒烤茶最独特的方式之一,乌撒烤茶最典型的冲泡、遵循“乌撒八步烤茶法”。茶汤入杯,先闻焦香混着山野的清冽,再品醇厚里裹着的暖意,一口下去,炭火的温度、茶叶的本味、山泉水的清甜在舌尖交织,像是把乌蒙山的晨雾与午后暖阳,都揉进了这一杯滚烫里。
图源@乌撒青年
“阿欧那巨惹,撮唷撮麻叟,撮唷尼啰叟,糯秃第,哈哲早,省蒙足姆组,周吐一姆夺,省土补姆偎,撮斗戳叟斗,撮菊戳叟菊。”这是威宁彝族撮泰吉演出的台词,把彝语翻译过来,就是“远古直眼人,模样不像人,模样似野兽,长猴脸,生鼠牙,野果当饭吃,露水当水喝,树叶当衣穿,人类如此产,人类如此生。”
图源@多彩贵州文化云
撮泰吉,是彝语的音译。“撮”意为“人”,“泰”表示“变化”,“吉”则是“游戏”,连起来便是“人类变化的游戏”,也被称作“变人戏”。
它从不是简单的戏剧表演,更像是一部用语言、舞步与面具写就的“活态史诗”,将彝族先民对人类进化、族群迁徙、农耕文明的记忆,一代代镌刻在威宁高原的土地上,让那道沉睡千年的“远古回响”,始终在乌蒙山深处清晰回荡,延续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
这座坐落在乌蒙山腹地的小城,像被造物主偏爱的容器。把高原的壮阔、湿地的灵秀、烟火的温热,都妥帖装了进来。
图源@蘑菇哇哇哇噻、@stone
这里没有刻意雕琢的风景,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热闹,却有着最动人的鲜活。是草海的风、草原的云,是街头的香、老乡的笑,是你走在石板路上,能听见自己心跳与大地共振的踏实。如果你到了这里,便知这乌蒙山深处的日子,有多值得。
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