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人称“三曼”村的曼空岱、曼峦站、曼空迈三个自然村如三颗明珠,静卧于橄榄坝的怀抱。这个位于中老铁路沿线的古老傣族村寨,正吸引越来越多“全球南方”国家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前来“取经”。
今年7月,“中国农大-腾讯为村非洲青年兴乡计划”首期项目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结业;1个月后,“全球南方”青年兴乡共创中心揭牌仪式在曼峦站举行。
跨越重洋的两个地方,因乡村发展而紧密联结。
中国农业大学留学生在村子前合影(2025年2月10日摄)。新华社发(任欣桐摄)
“这两年,寨子里的‘洋面孔’一波接一波。”今年46岁的村民岩罕农说,有外国留学生、媒体人、学者,甚至还有外交官和驻华使节。他很好奇,自己从小生活的山村,现在为何能吸引这么多外国人?
岩罕农在村里开小卖部近30年。过去,他靠卖日用品和种木瓜维持生计,如今,依托便捷的物流和源源不断的游客,他不仅能在店门口卖土特产,店里货架还摆上了产自老挝、泰国的咖啡,小卖部每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左右。“村子变样了,我们的日子也变好了。”岩罕农说。
转变始于2023年。当地政府携手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团队,依托中老铁路沿线的区位优势,挖掘传统民居和民族文化的魅力,把傣寨打造成“农文旅”融合的综合体:池塘变露天泳池,仓库改茶亭,胶林建科普公园,废水塔成“村咖”。
李小云认为,减贫需要解决发展的问题。为此,三个自然村定位成民俗体验、康养居住和旅游服务区,将传统傣族村落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从而实现从“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生活的转变,并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
漫步“三曼”村,时间仿佛被赋予了双重韵律——一半是诗意栖居的静谧,一半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改造后的传统傣族干栏式建筑在保留古朴韵味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家居的便捷。
中国农业大学留学生在“三曼”村学习傣拳(2025年2月11日摄)。新华社发(任欣桐摄)
新业态让村民变身“新农人”。有人当上乡村“CEO”,有人做公寓管理员、咖啡师、园林工。傣族姑娘玉章经营的民宿月收入过万元,她说:“过去靠零工和割胶,现在终于有了稳定增收的新路子。”
旅居产业让“三曼”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也为他们打通了去往山外的路。去年,岩罕农终于实现了心底的愿望,坐着中老铁路列车游览昆明后,还远赴老挝探寻异国风情。今年,岩罕农的朋友圈里多了不少外国朋友,他也越来越喜欢用视频记录和讲述“三曼”的点滴变化。
不仅是“三曼”村,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河边村、曲靖市罗平县的“云上花乡”、迪庆州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越来越多的村庄依托自然资源、人文风情,成功转型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村。
这是“三曼”村里用废弃水塔改造的咖啡店(2025年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贤思摄
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一员,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分享自身的减贫经验与积极行动,助力各国消除贫困。近年来已有来自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两百余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到访“三曼”村、勐腊县河边村,学习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经验。
“当地村民说,他们的蜂蜜和茶叶能直接卖到北京和上海,价格也不错。这种发展赋权带来的自信,正是缅甸乡村需要的。”来自缅甸的埃千说。
来自塞拉利昂的阿尔法在“三曼”村短暂旅居几日后,对塞中两国农村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感慨良多。他说,面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两国农民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合作之路,双方的发展经验可以互相借鉴。
“中国村民通过改良传统耕作方式实现可持续生产,塞拉利昂农民则借助资源共享网络维持农业系统的韧性。这既是代代相传的生态智慧,也融入了与时俱进的适应力,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深刻融合。”阿尔法说。
“逛村子、喝咖啡、做非遗傣纸……即使文化和民俗不一样,来这里住上几日,他们便能在这里切身感知中国乡村发展的活力。”身为乡村“CEO”的曼峦站村民小组组长岩甩勒说。
游客在“三曼”村的一处院落中闲聊(2025年2月12日摄)。新华社 记者王贤思摄
曾到访“三曼”村、河边村的乌干达布索加发展联盟政策与规划副主任弗雷德则表示,他在这里感受到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团结精神,“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这里的村民合力将自己的乡村建设得更好”。
“中国的乡村振兴实践能够给‘全球南方’国家带来启示,年轻一代正在乡村找到价值和希望。”李小云说。(新华社 记者吉哲鹏 王贤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