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小区里过了个真正的七夕!”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举着刚做好的漂漆扇,笑着对邻居说。
2025年8月30日傍晚,金沙遗址社区公元西小区渐渐热闹起来。不再是往常各自匆匆回家的画面,而是三五成群的居民结伴走向中心花园——那里正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鹊桥连邻里・七夕共情深”主题游园会。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文化活动,而是一次让邻里从“门对门不相识”到“笑着打招呼”的温暖破冰。
以七夕之名,让传统文化“活”在社区
七夕,从来不只是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更是乞巧、许愿、手作的传统佳节。金沙遗址社区紧紧抓住这一文化脉络,将古典元素巧妙融入游园动线。
“投壶取巧”区,孩子们屏息凝神,一支支箭矢轻掷入壶;“穿针乞巧”摊位前,银发阿姨眯着眼,一根彩线轻巧穿过七孔针,周围顿时响起一片喝彩;“钓巧果”游戏则成了亲子专场,小朋友踮着脚、认真“钓”起象征吉祥的巧果,父母在一旁笑着拍照。
每一项游戏不仅好玩,还藏着一个温柔的设计:每成功完成一项,就能盖一枚特制印章。集满三枚,即可兑换一次非遗手作体验——漂漆扇或手串DIY。
手作的温度,是社区最动人的语言
DIY区域无疑是当晚最温暖的角落。
社区社工小王跪坐在草席上,手把手教六岁的婷婷如何将颜料滴入清水,再用扇面轻轻一捞——瞬间,流光溢彩的大理石纹浮现在扇子上。“阿姨你看!这是我做的!”小女孩兴奋地举起来,旁边几位老人也忍不住尝试。
另一边,七十多岁的陈爷爷第一次尝试编手串。“平时哪会玩这些呀,都是年轻人搞的。”他一边笑着,一边在志愿者帮助下认真挑选木珠,“带回去给老伴瞧瞧,她也高兴。”
这些看似简单的手作,却像一道隐形的线,串起了孩童的欢笑、长辈的专注,和整个社区融融的暖意。
一张合影、三代同乐,社区凝聚力这样炼成
“爱在七夕”打卡墙前,人流始终不断。年轻情侣俏皮比心,老夫妻挽手微笑,小朋友举着巧果蹦跳着入镜……这一刻,七夕不再是遥远的神话,而是真实可触的邻里温情。
据统计,这次活动共吸引了80余名居民参与,年龄跨度从6岁到80岁。真正实现了“三代同堂”社区参与的场景。
“我们常常讲‘社区凝聚力’,但凝聚力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互动和陪伴。”金沙遗址社区工作人员表示,“通过这类活动,居民不再是社区的‘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的‘自己人’。”
这不是终点,而是开始
七夕游园会虽然落幕,但社区文化建设的篇章才刚刚启航。
据社区透露,未来将继续以传统节日为节点,推出更多接地气、聚人气、有情意的文化活动——无论是中秋、重阳,还是冬至包汤圆、春节写福字,都将成为邻里重逢的借口、社区升温的契机。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居民推开家门,就能走进‘另一个家’。”社区负责人这样说道。
夜幕渐深,游园会步入尾声。
有人提着亲手做的漆扇,有人戴上新编的手串,还有几个刚认识的小朋友约着“明天楼下继续玩”……
一场活动,或许改变不了整个社区的物理形态,
但却悄然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因为真正温暖的社区,
不是高楼林立、设施完善,
而是我在拍照墙边笑着向你打招呼时,
你也回应了我一朵熟悉的微笑。
✨ 活动寄语✨
家园的美好,不在于建筑的高度,而于邻里的温度。
愿每一次活动,都不只是为了过节,
更是为了让我们记住:
关上门是小家,打开门是大家。
欢迎持续关注《社区观察》
我们记录市井温度,传递社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