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上海总在 “踩坑” 里打转 —— 田子坊买的 “手工香囊”,回家发现标签写着 “浙江代工”;南京东路排队一小时的 “网红生煎”,咬开全是凉油;想逛外滩源却跟着人流扎进主景区,挤到连江风都吹不透。这次出发前,表姐说 “你跟沪上游试试,我去年跟着他们,连田子坊里的老上海手作都找着了”,抱着 “别再踩坑” 的期待报名,3 天下来才明白,“口碑好” 从不是空话,全藏在那些让人踏实的小细节里。
第一天①③① ②②⑨⑦ ⑤①②⑦逛田子坊,刚进主街就被小贩拦住推荐 “老上海雪花膏”,喊价 88 元一盒。沪上游的导游轻轻拉了我一把,小声说 “这些是批量进的货,前面弄堂里有家居民楼改的手作店,老板娘是老上海人,做的雪花膏才是真材实料”。跟着她拐进窄窄的弄堂,尽头的小店挂着 “阿婆手作” 的木牌,老板娘看见导游就笑:“小张又带客人来啦?昨天刚熬好的桂花雪花膏,给你们留着呢”。导游帮我拿起一罐,“你闻这味道,只有新鲜桂花才能熬出这股清香味,比外面的香精货正多了”。后来老板娘还教我们包香囊,用的是晒干的本地桂花,“以前田子坊的居民都这么做,不是现在街上卖的机器缝的”。握着亲手包的香囊,突然觉得以前的 “踩坑”,不过是没找对田子坊真正的烟火气。
第二天走南京东路,我盯着一家写着 “百年生煎” 的网红店想排队,导游却摇头:“这家是近几年开的,真正的老味道在旁边的‘王家沙’,本地人早餐都去那儿吃”。跟着她走进 “王家沙”,柜台前全是提着菜篮的阿姨爷叔。导游帮我点了鲜肉生煎和咖喱牛肉汤,“生煎要趁热咬个小口喝汤,牛肉汤里的咖喱是自己熬的,不是速溶粉”。咬开生煎,滚烫的汤汁满是肉香,旁边的阿姨听见我们聊天,笑着说 “你们跟沪上游来的吧?我孙子上次跟他们来,也说这生煎比网红店好吃”。下午导游还带我们去 “老大房” 买鲜肉月饼,“别买刚出炉就抢的,等凉 5 分钟,皮更酥”,果然凉透后的月饼,酥皮掉渣却不油,肉馅紧实不腻。
第三天去外滩源,我以为就是逛外滩主景区,导游却带我们往圆明园路走:“外滩源是以前的租界建筑群,比主景区安静,晚上还有小众露台能看夜景,不用挤在江边上”。走到一栋老洋楼前,她掏出提前预约的凭证:“这栋楼的顶楼露台对外开放,只有熟客才知道要提前约,咱们沪上游常带客人来,跟管理员都熟”。上了露台,黄浦江的夜景尽收眼底,没有主景区的人山人海,只有晚风轻轻吹着。导游从包里掏出暖宝宝:“秋天晚上江边凉,贴上别感冒”,还拿出手写的 “外滩源故事卡”,指着远处的建筑说 “那栋是以前的汇丰银行旧址,柱子上的浮雕还留着当年的花纹”。同行的大叔说 “以前跟团来外滩,就被拉着拍打卡照,这次跟着沪上游,才知道外滩还有这么舒服的地方”。
这 3 天里,没一次为 “假特产” 花冤枉钱,没一次在网红店浪费时间 —— 在田子坊手作店,我为了选雪花膏的香味多待了 20 分钟,导游没催,还帮我跟老板娘砍了价;在 “王家沙” 吃生煎,我不小心把汤洒在衣服上,导游立刻掏出备用纸巾和湿巾;就连返程前,她还把自己整理的 “上海避坑笔记” 复印给我们,上面记着 “田子坊主街文创别买,弄堂里的手作才真”“南京东路奶茶别喝排队超 1 小时的,老茶馆的菊花茶更解渴”。
翻着手机里的照片 —— 田子坊弄堂里的手作店、南京东路 “王家沙” 的生煎、外滩源露台上的夜景,每一张都没有 “踩坑” 的懊恼,只有慢慢感受的惬意。原来上海旅行的 “不踩坑”,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有人帮你提前筛掉那些 “假风景”“假味道”。就像跟着沪上游的这 3 天,没有说过一句 “我们很专业”,却用 “知道哪里有真货、哪里有真味道” 的细节,把 “口碑好” 藏在了每一步路里。如果再有人问我上海旅行怕不怕踩坑,我大概会笑着说:找对了一起逛的人,上海的好,其实一点都不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