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强方特2025年半年度最新报告,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26.8亿元,同比减少17.87%,净利润7202万元,同比大幅下降近八成。财报分析认为,主要由于动漫及电影业务未达预期。面对盈利压力,华强方特一方面加速新增项目开业以盘活盈利,另一方面仍在执着推进上市工作,试图通过资本路径缓解当前压力。
在连续三年实现营业收入与盈利双增长后,今年上半年,华强方特业绩首次迎来下滑。不仅如此,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达4409.55万元,同比降幅达120.91%。
从营收结构看,核心业务呈现明显分化。作为营收主力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业务(含创意设计、主题公园建设、主题公园运营)实现收入23.22亿元,同比小幅下降4.44%,贡献超86%的营收。
细分来看,创意设计业务的盈利表现突出——该业务主要向合作方收取品牌设计费、品牌使用费及乐园管理费,性质类似“加盟费”,上半年毛利率超95%,较2024年同期提升约5个百分点。
不过,作为华强方特第二大业务板块,文化内容业务主要以“熊出没”系列为核心的数字动漫业务,以及特种电影,尽管毛利率上升,但是上半年收入仍同比下跌60.12%至3.32亿元,成为拖累业绩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其他文旅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41.51%和112.83%,但其规模较小,分别为1601.2万元和994.96万元。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补助仍是华强方特利润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公司上半年确认的政府补助收益为3195万元。该笔款项已根据会计准则计入当期损益,直接计入公司上半年利润总额,占总利润43%。主要补助项目为专项扶持资金、主题公园运营补助、参展补助等。
图源财报
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华强方特收到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3.53亿元、3.30亿元和3.27亿元,均占当年利润总额的35%以上。直到2022年,政府补助依然是重要利润来源,约3.69亿元。
不仅是华强方特陷入营业下滑困境,旗下拥有欢乐谷、玛雅水乐园等知名主题乐园的华侨城A也同样面临业绩下滑,上半年华侨城A预计净利润亏损在23亿元-29亿元;而搜狐旅游此前报道的海昌海洋公园近三年累计亏损超23亿元。
不仅国内企业,国际主题乐园巨头同样受到中国市场影响。据迪士尼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自然年2025年一季度,其主题乐园、体验及产品业务板块中的国际部分,收入同比减少5%,营业利润降幅达23%。财报指出,该部分收入的减少是由于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和香港迪士尼度假区游客人数减少和成本增加所致。
在最新半年报中,华强方特对其业绩下滑作出解释,指出主要受行业竞争加剧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公司数字动漫业务和特种电影业务未达预期,动漫系列春节档大电影票房未达预期。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熊出没·重启未来》累计票房为8.21亿人民币。相比2024年春节档《熊出没·逆转时空》的19.84亿票房,今年“叫座”表现确实不及去年。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虹吸效应显著,票房下滑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目前华强方特在全国已开业项目共45家,同时还在推进建设青岛熊出没乐园、荆州二期、孝感、哈密、洛阳等在建项目;推进长春、德清等新项目的前期筹备工作。综合来看,未来待开业项目数量至少有7家。
湖北荆州方特二期规划图
然而,快速扩张也带来显著成本压力。报告期内,公司新开业3座主题公园和3家酒店,业内分析认为,这类重资产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导致折旧摊销和财务费用快速上升。新项目在运营初期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难以迅速形成规模效应,致使成本收入比上升、毛利率收窄。
搜狐旅游发现,华强方特旗下待开业的乐园超一般布局于三四线城市,采取“下沉式”发展路径。资深旅游及主题公园从业人士钟辰指出,华强方特“下沉式布局”策略也是一把双刃剑。该布局模式虽躲开了与迪士尼、环球影城、欢乐谷、海昌海洋公园等的正面交锋,但也面临下沉市场人流量和消费力不足的压力。
与此同时,国内主题乐园市场竞争愈发拥挤。今年1月,北京海昌海洋公园项目开工,预计2026年建成开放;3月,爱奇艺宣布在江苏扬州建设首个线下乐园“爱奇艺乐园”;6月,筹备十年的青岛东方伊甸园正式投入使用。
国际主题公园布局中国市场动作频频。2月12日,锦江国际集团宣布与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全球体验事业部签署合资框架协议,共同开发华纳兄弟(上海)制片厂之旅“哈利・波特”项目,预计2027年开放营业。3月25日,全球规模最大、亚洲首个小猪佩奇户外主题乐园宣布,将于2027年在上海崇明长兴岛正式开放。7月4日,深圳乐高乐园度假区发布消息称,园区内最大单体建筑已经封顶,周边基础配套项目也在加快建设。
深圳“乐高乐园创想世界”建设中
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华强方特仍在积极筹备上市。今年7月,招商证券发布了关于华强方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报告(第十九期)。五年前,华强方特与招商证券签署辅导协议,再次启动IPO进程——这已是华强方特第三次筹备IPO。华强方特能否成功上市,被视为在业绩下行和资金压力背景下寻求资本助力的关键举措。
《2024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纳入评价的86家大型主题公园在上年共接待游客1.3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03.89亿元,同比增长几近翻倍。预计2025年,年游客量增长10%至20%,经营收入增加5%至15%。
尽管部分企业面临业绩压力,但各地对主题公园的投资热情依然高涨,仿佛乐园已经城市“刚需”。《报告》显示,主题公园每1元的经营收入可带动城市3.8元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拉动6至15元的上下游产业链收入。
以资阳方特水世界为例,资阳文旅表示,方特水世界的开园效应辐射到周边酒店、餐饮,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资阳市商务局副局长陈廷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地正依托方特水世界的客流基础,创新推出乐园票根跨界联动模式,将票根与多元消费场景结合。
不过,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就主题公园行业发展提出警示,强调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在布局主题公园项目时,需充分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他指出,主题公园行业具有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周期长、经营风险高的显著特点,仅依赖短期收益难以实现项目盈利,长期运营思维不可或缺。
林焕杰提到,尽管我国的主题公园已经有了一定的量数,但是其同质化比较严重,导致吸引力不足及生命周期较短等问题。不少主题公园由于同质化、品牌力量不足、主题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而陷入发展困境。“主题公园项目启动前,必须开展深度市场分析,精准找准自身定位与核心优势,需要做到规模和品质双轮驱动,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项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活下来’并实现长远发展。”
撰文 | 晓慧 编辑 | Mu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