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渔文化遇上“黑科技”
——走进多玛乐园
唐山劳动日报记者 杨文进 通讯员 张小金
溽暑天气,清凉便成为向往。
当京津冀游客驱车驶入曹妃甸湿地,一片占地2500亩的“渔文化”主题乐园跃然眼前:电子触屏捕鱼船穿梭水面,千年非遗水车与数控闸门技术碰撞火花,300栋水上别墅枕水而建……
这座总投资15亿元、耗时6年打造的多玛乐园,将盐碱荒滩变为年接待量超60万人次的国家4A级景区,更以50余项自主研发游乐项目、60余项专利技术,开创“科技+文化+生态”文旅融合新模式。
游客正在操作多玛乐园的“欢乐捕鱼机”。张小金 提供
创意缘起:逆流之鱼的启示
从河姆渡遗址的骨制鱼钩到《诗经·小雅》中的“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再到现代人儿时溪涧捕鱼、河边垂钓的真实体验,渔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中华文明五千年。而多玛乐园的灵感正是来源于鱼儿逆流而上那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小鱼奋力摆动尾鳍,逆流向上,其执着的姿态,引人驻足凝望,更唤起了我们对童年那份淳朴、自然与纯真时光的回忆。
唐山多玛乐园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拥有一支40余人的研发团队,成员涵盖博士、教授等高端人才,深耕智能制造领域十余载,秉持如逆流之鱼般百折不挠、奋力前行的匠人精神,对技术创新矢志追求、深度积累。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研发团队以“拒绝简单模仿,要做中国人自己的主题乐园”为目标,开启了“渔业文化+高科技”的探索。
这里有全国领先的自主研发体系,博士、教授领衔团队攻克百余项技术难关,所有项目均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凭借“欢乐捕鱼机”“遥控捕鱼船”等20余项成果获评“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其全产业链布局覆盖游乐设备研发、水镇住宿、海鲜餐饮及文创售卖,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闭环,人均消费较传统景区显著提升。这里探索生态可持续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的35万平方米“湿地风光”项目,为230余种候鸟提供栖息地,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唐山智造:科技赋能非遗技艺
“我们要让游客亲手触摸历史。”多玛乐园技术部负责人薛云山表示。园区内,传统渔业智慧的非遗技艺与现代“黑科技”的碰撞随处可见:“智擒游鱼”项目,2万平方米露天水车博物馆融合非遗“水车”与数控闸门技术,单日接待3000人次体验古法捕鱼;“无钩钓鱼”项目,利用“楞蹦鱼”食肉习性还原姜太公钓鱼典故,游客无需鱼钩即可见证鱼儿“自愿上钩”;“时空快线”项目,水上列车沿途展现“采蛤”“钓蟹”等传统渔业场景,打造现实版“千与千寻”体验。
多玛乐园依托技术支持方百川智能在机械制造领域的积累,以“渔文化”为核心,构建“欢乐渔谷”“自然传奇”等六大主题区,将传统捕鱼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团队年均研发投入超100万元,确保每年新增2至3个创新项目,让游客从“被动观赏”变为“故事参与者”。
开园6年,多玛乐园捷报频传:首年接待50万人次,带动曹妃甸周边餐饮住宿增收。乐园标准化建设方面,制定126项企业标准,涵盖项目安全与服务流程,获评“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在研学融合方面,开发“湿地生态”“渔业科技”等8大课程体系,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成为“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
崛起背后:文旅业态持续创新
“文旅创新是持续进化。”技术人员刘靖妍将乐园生命力归结为:用户共创,通过“游客体验官”计划优化项目,如“小溪捉鱼”增设遮阳与放生区,客流提升20%;科技赋能,“遥控捕鱼船”配备游戏手柄与水下摄像头,VR设备打造沉浸式体验,数控闸门实现千人同时摸鱼;创新活动,推出“捕鱼嘉年华”“丰收季运动会”等时令活动,允许游客带走渔获,增强参与感。
“欢乐捕鱼机”的诞生曾让团队鏖战18个月。从鱼群“越狱”、机械损伤到摄像头进水,团队试验20余种饵料与材质,最终实现鱼儿“自愿入笼”,项目日均接待量突破3000人次。2024年初夏,园区遭遇“蓝藻水华”危机,团队通过“培养有益藻类—改善池底环境—放养食藻生物”三步走策略,最终使水体恢复生态平衡,守护了湿地景观。
从盐碱荒滩到文旅标杆,多玛乐园的崛起备受瞩目。“我们要持续创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刘靖妍语气坚定。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