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探险,大部分人脑海中最先想到的,通常是爬雪山、穿沙漠、在无人区露营这种场景,看起来挺带劲儿的;可真要准备开始的时候,光是准备所需装备就得花费将近半年的时间,还得仔细考虑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最后很多人就打消了原来的念头。
其实探险并非一定要跟自己较劲儿,这几年我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发现有一种更为惬意的探险方式,很契合中国人的喜好:不用背负几十斤的背包,不用学习复杂的户外技能,还能够接触大自然最原始的律动,与此同时还能顺便品尝只有当地人知晓的美食。
去年秋季我赴云南丙察察走了一遭,彻底改变了我对探险的认知。以往常闻此乃 “最艰难进藏路线”,没承想开着普通 SUV 便驶了上去。沿途道路极为曲折,一侧是悬崖,一侧是怒江,不过每隔数十公里便有藏寨可供休憩。
晌午时分,在雾里村稍作休息,老乡端来了刚烤好的石板肉。肥瘦相间的猪肉在滚烫的石板上发出滋滋的声响,油脂慢慢渗了出来,再配上自家酿的米酒,喝上几口,整个人立刻就暖和了起来。下午沿着村子后方的小路往上走,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便到达了观景台。此时脚下的村庄被薄雾环绕,怒江宛如一条绿色的绸带,顺着山势蜿蜒流淌,视野格外开阔。与景区里人挤人观景的情形相比,这里显得更加自在、惬意。
这类探险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节奏张弛有度:如果想欣赏原生态的景色,可以转进没有路牌的岔路,或许会遇见一片野生核桃林,又或者发现挂在树上的蜂巢;感到疲惫时,再回到主道上的小镇,找一家客栈洗个热水澡,晚上还能跟老板聊聊第二天的行程安排。
四川七藏沟也是个好地方,比九寨沟人少,却藏着更古朴的景色。我们请了当地向导骑马进入,不用自己背行李。骑马走在森林里,松针铺满一地,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光影在地上晃来晃去。
晚上住在牛棚里,向导用铜锅煮着牦牛肉,汤里加了一把野葱,那香味让人直咽口水。抬眼就能看到星空,星星很多很密,就像洒了一地的小碎钻,连银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就会觉得,探险不一定就得吃苦,在舒适的环境里,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华夏儿女的探险行动一直带有很浓的 “生活味道”。去年去到黔东南徒步,本来是冲着原始森林去的,没想到却被一路上的侗寨吸引住了,于是便停下了脚步。在黄岗侗寨时,刚好赶上他们欢庆 “喊天节”,整个村子的人都穿着传统服饰,聚集在鼓楼前面。老人们在吹奏芦笙,孩子们在人群里跑来跑去,我们这些外地游客也被热情地邀请一起喝米酒、吃酸汤鱼。
顺着梯田往上走,遇到正在田里劳作的阿婆,她教我们辨认可食用的野菜,还热心地指了一条近路。走累了便坐在田埂上,望着远处吊脚楼上升起的袅袅炊烟,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的探险如此吸引人 —— 不只是为了欣赏风景,更是为了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学着了解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此类探险无需做太繁杂的攻略,先将大致路线查清楚,把沿途的客栈预订好,余下的便看运气了:在广西巴马的盘阳河畔漫步,没准能碰到钓鱼的大爷,他会告知你哪个滩涂可捡到河蚌;在甘肃扎尕那的峡谷中行走,或许会遇到采药人,跟着他能寻得野生草莓。
安全是实实在在的保障,一路上都有手机信号,要是真遇到问题找村民帮忙,他们比导航还管用。去年在秦岭徒步,同行的姑娘脚扭了,村民用摩托车送她去镇上的卫生院,还顺便请我们吃了一顿腊肉炒竹笋。
说到底,中国人喜欢的探险,是带着烟火气的探索。我们不想挑战极限,只想在熟悉的生活之外,找点儿新鲜又踏实的体验:可能是在陌生的山路上发现一种从没见过的花,可能是在偏远的村子里吃到一口惊艳的家常菜,也可能是跟当地人聊聊天,听他们讲那些地图上找不到的故事。
这个秋天,不如挑个周末试试这种探险。不用太远,不用太贵,带上好奇心就够了。你会发现,最美的风景往往不在攻略里,而在那些拐个弯才能遇到的惊喜里。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