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野”理念,建好四大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安化梅山文化园高质量发展探秘
文/余力
早就听闻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安化梅山文化园是一处难得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生态环境清幽雅致,人文景观更是独具魅力、引人入胜。今日与三位影视行业的同行一同采风,亲身感受后,愈发觉得名不虚传。兴之所至,笔者索性放慢脚步,细细参观、深入探寻,沉浸式体验了梅山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三野”理念铸魂:守护自然与文化的共生之道
在湖南省安化县仙溪镇的群山之中,梅山文化园以4000亩的广袤天地,践行着“让野草照样长,野花照样开,野兽照样来”的“三野”理念。这一理念并非简单的自然放任,而是对生态与文化关系的深刻洞察——唯有尊重自然的本真,才能让梅山文化的根脉在原生环境中生生不息。
梅山文化园由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张青娥与其丈夫姚志斌于2005年投资兴建,累计投资2.8亿元。夫妻俩及其优秀的团队20年如一日坚守初心,以惊人毅力搜集整理数十万件文物,成功复原梅山文化古环境,用执着与热爱为这份古老文明筑起一座精神家园。园区由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陈飞虎教授担任总设计师,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园区共有大小景点近80处,2019年,梅山文化园建筑群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让梅山技艺走向全国。园内设施齐全,就餐条件一流,环境十分优美,一次性可容纳3000人同时开餐、500人住宿。
我们在园区漫步,发现古色古香的吊脚楼群掩映在苍翠的森林之间,风雨廊桥横跨潺潺溪流,榫卯结构的木梁在阳光下折射出岁月的纹路。这里原是一座古村落,数十万件文物散落其间。从一砖一瓦到各式构件,每一件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光芒。这里的各式建筑,虽带着人工雕琢的巧思,却宛如从泥土中自然生长而出,透着浑然天成的质朴韵味。茶海随山势起伏,野花在路边肆意绽放,偶有飞鸟掠过林间,构成一幅“天人共生”的画卷。这种对自然生态的敬畏,让梅山文化园不仅成为旅游景区,更成为活态的生态博物馆。在园区散步,时常能邂逅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的身影。这份与自然生灵的不期而遇,让游客们深深感叹大自然的奇妙与生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三野”理念的背后,是对文化传承规律的精准把握。梅山文化作为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并存的始祖文化,其崇文尚武、农耕渔猎的特质本就与自然环境深度绑定。园区复原的梅山古峒国场景中,农耕博览园里的传统农具、黑茶工艺坊的古法制作、狩猎神神像的原始图腾,无不依托自然场景得以鲜活呈现。游客在采摘茶叶、体验傩戏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自然野趣,又能触摸文化肌理,实现“看山是山,看山亦是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这种理念的坚守,让梅山文化园在20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独特吸引力。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湖南省文明旅游景区等荣誉的获得,正是对其“生态+文化”融合模式的最佳印证。
二、四大基地赋能:构建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生态闭环
• 文化传承基地
梅山文化园的核心使命,是为梅山文化筑起一座“活态博物馆”。园内拥有数万件文物,其中梅山文化博物馆内的3800多件文物静静诉说着古梅山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到明清时期的傩戏面具,再到记载着张五郎传说的古籍,每一件藏品都是文明的密码。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静态文物与动态传承形成呼应:姚志斌作为梅山古建筑营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带领团队用传统榫卯技法复原78处古建筑,其中风雨廊桥被列入省文保单位,“梅山古建营造技艺”更从县级非遗升级为市级非遗。
正如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的学生在实习报告中所写:“在这里,梅山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指尖、回荡在耳边的生命力。”
• 教育研学基地
作为省、市、县三级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基地,以及省教育厅等多部门授予的首批“湖南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益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梅山文化学术研究基地”,梅山文化园构建了“文化+劳动+研学”的立体教育体系;还与30多所国内外高校合作,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在农耕劳作实践区,学生们挽起裤脚插秧、踩着石碾榨油,在汗水中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深意;园区中的风雨廊桥,是一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革命桥”。毛泽东青年时期曾以游学和革命的身份两度至此,伟人的足迹让这里自然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园内的张根庙,留存着他曾触摸过的嗓灯与门当,每一件实物都是历史的见证。当学生走进这座红色文化博物馆,便能深切体会到今日幸福的来之不易——这是前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千难万险、浴血奋战才铸就的江山与安宁。
针对不同群体,园区设计分层课程:小学生的“小小非遗传承人”活动,以榫卯积木拼装、手绘傩戏面具为主;大学生的“梅山文化调研计划”,结合建筑测量、民俗访谈等专业实践;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通过“重走革命路”“古建修缮体验”等项目,将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与新时代的担当精神相融合。每年上万名参与者的反馈显示,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模式,让教育效果提升3倍以上。
在采风时,我们恰巧遇到香港一所大学的两位老师带领学生们在此游学写生。其中一位李老师说,这已是他们第三次来园参观写生了。
• 文旅融合基地
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到国内外影视拍摄基地,梅山文化园的文旅融合之路始终走在创新前沿。
影视产业的入驻更让园区焕发新彩。古朴的万家大院、神秘的梅山狩猎神神像、壮阔的茶海景观,先后成为《梅山往事》《风雨廊桥》《梅山秘术》等影视作品的取景地。据统计,影视拍摄为园区带来的曝光量,直接带动游客量年增长30%,形成“影视带火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
• 森林康养基地
梅山文化园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依据2016年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2021年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特色(呼吸系统)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指南》《特色(呼吸系统)森林康养规范》,以及2022年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园区负氧离子含量极高。这里更是一座天然药库——湖南中医药大学在此标注了500多种中药材,药材园区遍布其间,而安化本身就有“乡村药库”的美誉。曾有香港医生到访,行走路边便感慨:“目之所及,皆为药材。”园内的泉水堪称珍品,不仅零污染,更富含人体必需的硒元素,滋养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被授牌“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园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堪称天然氧吧;拥有林下农业生产基地1200亩,涵盖茶园、果园、蔬菜种植、药材培育及禽畜养殖、水产养殖等多元化农耕项目。其土地权属清晰,四至范围明确,配套设施完善。梅山文化园以传承梅山文化为核心,将其辐射下的农耕文化、民情风俗、宗教信仰、艺术符号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以复原梅山古环境、再现梅山峒国风貌为目标,营造出“青山、绿水、古村”交融的生态与生活场景,目前已打造成为集“文化体验、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主题园区。园区先后还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景区”“湖南省文明风景旅游景区”“湖南省五星级农业庄园”“湖南省‘三八’绿色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作为安化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领域的龙头企业,不仅是立足安化、弘扬梅山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其社会影响力也在持续提升,已然成为湖南省森林康养产业中极具活力的朝阳力量。
康养产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通过“土地分红+就业岗位+技能培训”模式,园区带动7个村206户农户增收,为150名村民提供古建筑维护、导游讲解、森林康养师等新岗位;智慧农产展销中心用区块链溯源系统让安化黑茶、梅山腊肉等特产身价倍增,直播带货间里,村民化身“主播”,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张青娥、姚志斌夫妇还投入数百万元资助贫困学子,许多受助者毕业后返乡成为古建营造、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形成“传承带就业、就业促传承”的闭环。正如双富村村民李大姐所说:“守着老手艺能挣钱,年轻人愿意回来了,这日子才有奔头。”
康养产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通过“土地分红+就业岗位+技能培训”模式,园区带动7个村206户农户增收,为150名村民提供古建筑维护、导游讲解、森林康养师等新岗位;智慧农产展销中心用区块链溯源系统让安化黑茶、梅山腊肉等特产身价倍增,直播带货间里,村民化身“主播”,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张青娥、姚志斌夫妇还投入数百万元资助贫困学子,许多受助者毕业后返乡成为古建营造、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形成“传承带就业、就业促传承”的闭环。正如双富村村民李大姐所说:“守着老手艺能挣钱,年轻人愿意回来了,这日子才有奔头。”
三、未来展望:从“文化地标”到“生态标杆”
站在20周年的节点上,梅山文化园正朝着“梅山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标杆”愿景稳步前行。“三野”理念将继续守护这片土地的自然与文化本真,而四大基地的提质升级则将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一对农民夫妇及其优秀团队的初心,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蝶变,梅山文化园的故事证明:当文化扎根自然、链接产业、赋能民生,就能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这里不仅是梅山文化的“精神家园”,更是新时代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它用20年的坚守告诉我们,最好的发展,是让自然与文化共生,让传承与创新同行。
梅山文化园秉持“守护自然,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共创价值”的企业宗旨,致力于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梅山文化,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旅游、教育、文化等服务,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共同提升。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数十家主流媒体都曾报道过梅山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