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纳金水电站6台发电机组全部建成发电,结束了拉萨人民用松明子和酥油灯照明的历史。那时的人们用藏族民歌传唱:“纳金电站发电忙,拉萨日夜放光芒”。
六十载春秋过去,如今的西藏已是灯火璀璨的现代化新面貌。
在西藏这片神秘而壮丽的土地上,一条特殊的“路”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电力天路”。它不仅是电力输送的物理通道,更带领西藏60年来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发展滞后走向繁荣进步。
1960年,纳金电站第一次向拉萨正式送电。经过5年的建设,1965年,纳金水电站的6台发电机组全部建成发电,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西藏第一座水力发电站。
纳金水电站
这条初代“电力天路”结束了拉萨人民用松明子和酥油灯照明的历史。当时人们用诗歌抒发内心的欢欣:“它伸出了颀长的臂膀,从拉萨河中捞出万盏明灯。昏暗的酥油灯啊,从此终止你的旅程吧!”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电力建设步入提档加速期。四条关键的电力联网工程相继建成,彻底改变了西藏的电力格局。
自此全国大陆地区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域正式接入国家大电网。
这4条“电力天路”,搭建起雪域高原的电力大动脉。从一座站到一张网,四条“电力天路”交织,绘就青藏高原的美丽灯火画卷。如今,西藏主电网已覆盖自治区74个县(市、区)和660个乡镇,供电可靠率达99.6%,用电人口接近370万。
“看着万家灯火,老百姓有电可用,还是倍感荣幸的,这些电可能都跟我有关系。”电力建设者岳大红的这番话,道出了无数电力人的心声。电缆产业,正是支撑这条“电力天路”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
洛阳三五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始终以创新为引擎,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集团研发支出突破5100万元,近三年累计投入达8000万元。依托近8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并与河南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持续注入人才活力。
在雄厚的技术与资金支持下,公司实现多项突破:自主研发的钢芯高导电率铝绞线,运用稀土合金化梯度退火工艺与多轴张力协同反向绞合技术,有效降低线路损耗3.7%,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减少10%。此外,集团已完成JL1/GIA-1250/100型超高压导线的试生产,并具备1440mm²超大截面导线的成熟生产能力,为我国电网升级扩容提供了关键支撑。
结语:苍茫青藏高原,四条“电力天路”横空出世,犹如一条条银色巨龙跨越雪山峡谷,改变了西藏千年来的用电困境。这条奇迹天路的背后,是电缆技术与产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三五集团愿携各位同仁,为国家电网建设不断贡献力量,将“灯火”延续。
酥油灯的微光已然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璀璨的灯火照亮雪域高原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