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不容易
01
前不久,携程发布了酒店点评新规,在酒店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酒店商家们普遍关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超棒”酒店门槛降低;PSI基础分中的“点评竞争指数”调整。
先说“超棒”酒店门槛。以前在平台上要挤进“最好酒店梯队”,基本要求4.8分起步,但从今年9月开始,这一门槛将降低到了4.7分。
根据官方描述,点评大于等于4.5分且小于4.7分的酒店描述均为“很好”,大于等于4.7分则统一描述为“超棒”。
以前4.9分酒店才有的“超棒”标签,新规实施之后4.7分就可以拥有。
此外,用户使用点评筛选酒店时,现有的“4.8分以上”筛选标签也将同步改为“4.7分以上”。
别小看这0.1分,对于很多高星酒店来说,4.7跟4.8之间,可能就隔着一大笔“评价维护费用”,以及酒店前台无数次低声下气,向顾客索要好评的“KPI焦虑”。
正如一位商家所说,“原来4.81,客人一条评价直接干到4.76,跟客人要了近30条五星好评才回到4.8,其中艰辛谁懂。”
“超棒”门槛降低,意味着那些本来品质不错的酒店,运营压力大幅降低,酒店不用再绞尽脑汁地去跟顾客索要好评,也不用再被逼着送水果、送早餐、免费升房只为挤上4.8分。
站在商家的角度,不用再刻意去卷点评分数——平台给酒店“优等生”减负的举措,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新规出来之后,我跟几位业内人士聊了聊,得到的反馈却大相径庭。
在酒店业内人士C总看来,顾客的消费习惯短时间很难改变,只要点评分数还在,顾客本能还是会倾向高分酒店。
“客人不会因为平台给4.7分的酒店,贴上了‘超棒’标签而买单。试想一下,同样‘超棒’的酒店,你会选4.7分还是4.8分呢?”
“那4.7分的酒店就能被平台推荐,总归流量上会有提升吧。”C总猝不及防的反问,让我一时语塞,只好另找角度。
“没错,把4.7分酒店抬进‘超棒’俱乐部,推荐标准放宽了,对部分底子不错的酒店商家,流量肯定是有帮助的,但对于原本就是4.8分的酒店来说,也意味着多了一批新对手。”
从另个角度看,原本就4.8分的优等生没松绑,反而多了更多竞争者。
02
再来聊聊PSI调整。PSI(Property Service Index,服务质量分)是OTA评估酒店综合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酒店在平台的曝光度和排名。
简单来说,这玩意直接跟酒店流量挂钩,理论上PSI分越高,酒店流量越好,其中最核心的有四个动态指标:
历史间夜量
历史营业额
房态良好度(可售房型情况)
点评竞争指数
这四项权重几乎决定了一家酒店,在平台上能不能获得更多流量曝光,其他五项(信息完整度、可取消率即、即时确认订单占比……)属于是“必拿满分”的项目,不具备差异化。
而本次PSI新规,等于是把四大动态指标中的“点评竞争指数”简化了。
从原来按城市排名赋分,调整为按点评分数赋分。
以前,要进入同城前10%,才能拿到满分,现在只要达到4.7分,点评指数就可以给满分。
从同城排名调整为按点评赋分,的确更加公开透明了,但在C总眼里,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微妙。
“新规下,大部分正常经营的酒店,只要稍微努努力就可维持住4.7,点评指数这块就可以拿满分,但当大家都是满分的时候,这项指标几乎也就失效了。”
“以前,酒店之间既要拼订单量、拼营业额,还要拼点评分。现在点评这块人人满分,那就继续卷订单量、营业额、房态。”
“那酒店该怎么做?也很简单,把更多房源、订单交给平台,拼命追订单量,哪怕降价、做活动,也要把交易都跑到平台上。”
在C总看来,新规只是把竞争的焦点,从“讨好消费者”转移到了为平台“贡献订单量”。
“就好比以前的武林大会,只有4.8、4.9能上台论剑,现在4.7的也能上来了。结果是什么?场子没变大,但参赛的人多了几倍,那大家只能卷到头破血流。”
一个能想象到的场景是,参赛选手多了之后,头部酒店的流量被稀释,大家为了保住排名,只能更舍得砸钱投广告、让利促销。
流量是有限的,既然优等生扩容了,那想要留在C位,酒店就得投更多广告,愿意付出的酒店,才是真正的优等生。
另一位业内人士H总,告诉《环球旅讯》,他认为C总的观点太消极。
“在携程新规前,酒店们也还是要卷订单量、营业额、房态,这里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简化点评竞争指数之后,酒店在平台上的竞争负担,实实在在减掉了一部分。”
H总认为,这件事更关键的看点,在于携程真正回应了行业的诉求,开始对平台规则做出改变——即使刚开始只是小步改善,但这种趋势需要鼓励。“我们应该支持携程走向进步,而不是对这个平台释放善意的动作,全是冷嘲热讽。毕竟现实就是大家离不开这个平台。”
03
表面上看,新规更像是一剂短期“止痛药”,帮酒店业者缓解了“好评KPI”焦虑。
但酒店业者真正头疼的问题,并不是要多少个好评,而是那些随时可能让酒店分数跳水的差评。
换句话说,这里还有业界对携程“自我革命”的更高期待。
对很多酒店人来说,差评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瞬间就能让不少酒店,从“超棒”跌落到“不棒”。
在A总看来,点评新规要想真正帮商家减负,必须解决“双向点评”这个呼声已久的老问题。
“如果双向点评的问题不解决,依旧治标不治本。酒店人真正焦虑的,从来不是4.7还是4.8,而是那一条条随时可能砸下来的低分,因为一条低分,就能毁掉我们一个月的努力。”
“点评权只在消费者手里,客人一句不爽,甩你个一两分,酒店分数就掉下去了。至于原因?可能只是因为电梯慢了两分钟,可能是因为早餐没西瓜汁,甚至有些客人根本就是心情不好,拿我们撒气。”
“更要命的是,商家几乎没有有效申诉渠道,差评就在那里,影响流量、影响转化,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尤其这几年,一些“羊毛党”用差评威胁来薅酒店羊毛的事情,也早已屡见不鲜,甚至发展成了灰产,滋生出了职业差评师。
比如,此前环球旅讯报道过的,“X鱼”房贩子打电话到酒店投诉,假冒房客说“办理入住的时候大堂太吵,动了胎气”,以此来威胁酒店送免费早餐。
也有网友,对双向点评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低分客人给酒店打分的权重降低,高分优质客人的打分权重增加。”
话再说回来,无论是超棒门槛降低,还是PSI规则调整,站在酒店的角度,这次新规只是一次“有限度的松绑”,看似“减负”,实则让更多商家走上牌桌。
扩大推荐池,激活更多商家的付费欲望,把更多订单锁死在平台的体系里,让酒店更依赖平台。
而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则可以忽略不计,用户依旧会优先选择4.8、4.9的酒店,不会因为平台说“4.7很棒”就改变习惯。
总的来看,降低评分门槛,可以缓解一时的“超棒焦虑”,但只有点评体系真正公平、双向评价时,酒店商家才能从根本上松绑。这也是全行业对携程和OTA大厂们的期待。
客观看待,不容易
上一篇:溱湖阿派朗创造力乐园观光小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