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运城新闻网)
驰骋3155公里,从运城到西藏——
他用车轮丈量青春与远方
记者 张蕊彤
“从运城出发时,油箱加满,心里也‘加满’了对西藏的向往。”
7月8日,运城小伙王凌博骑着他的摩托车在拉萨停稳,他摘下头盔,露出被晒得黝黑的脸庞。此时距离他出发过去一周,这场摩旅,是他送给自己的“青春纪念册”,也让他在风雨途中,读懂了远方的意义。
“出发不需要理由,只需要一辆加满油的车”
王凌博今年34岁,在运城经营一家网吧,每天的工作几乎一成不变:开机、维护、结账、关店。今年6月,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摩友骑行进藏的视频,雪山、草原、经幡……那些画面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机车相伴,奔赴西藏。
“就去西藏!”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住。搜寻路线,检修摩托车,准备冲锋衣、搭电宝、氧气瓶等装备,没有特别专业的骑行经验,甚至从未骑过长途,他就这样决定上路。
“很多人说去西藏需要准备很久,但我觉得,再等下去可能永远都不会出发。”王凌博说。7月1日,他戴上头盔,拧动油门,正式踏上旅程。
出发那天
他在朋友圈发了张摩托车后视镜的照片
配文:“今天,我先替你们看看远方。”
“眼睁睁看着一辆摩托车冲下坡”
摩旅的日子,时间被重新切割成骑行和休息的简单公式——每天骑行超过8小时,晚上找个旅馆倒头就睡,清晨被闹钟叫醒后继续出发。“最多一天跑了500多公里,肩膀酸得像扛了块石头,手腕麻到握不住车把,浑身骨头像散了架。”但他从没在中途放弃过,“一旦歇下来,可能就再也不想动了。”
前几天的行程还算顺利,穿越陕西、四川,沿途的风景让王凌博兴奋不已。真正的挑战,是从进入川藏线开始的。
山水作证,摩旅的快乐在此定格。
318川藏线被摩旅人称为“此生必驾”,但这条路上的危险从不掩饰。王凌博说,他在路上目睹了一场事故。当时他正骑着摩托车爬坡,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刺耳的刹车声,回头一看,一辆摩托车摇摇晃晃地冲出护栏,翻到了坡下。
那辆摔得变形的摩托车和散落一地的行李,让王凌博的心里沉甸甸的。“那位骑手是因为高原反应导致头晕,加上弯道急刹失去平衡。”王凌博说,这件事让他意识到高原骑行的危险性,之后的路程,他提前服用了抗高反药物,并提醒自己每隔几个小时需要停车休整。
“等待也是旅程的一部分”
这趟旅程中,王凌博印象深刻的,除了说变就变的天气,就是时不时封路。
在318川藏线,王凌博遇到封路时间最长一次长达8个小时。由于施工队清理路面,所有车辆都被拦住。“从上午9时等到下午5时,8个小时里,我和其他摩旅人围坐在路边的石头上聊天。有从广东来的退休教师,有带着帐篷露营的情侣,还有骑着自行车挑战川藏线的‘00后’,大家来自天南海北,却因为同一段路成了朋友。”
摩友休整,等待也是一种体验。
有人分享藏区的民俗禁忌,有人传授应对高原反应的偏方,有人拿出自带的牛肉干和青稞饼分着吃。王凌博说,那8个小时的等待,比任何一段飞驰的路程都让他难忘。
当天下午解除封路的消息传来,摩托车队像一条蓝色的长龙重新启动。行驶时,他看到藏族工人正赤脚在泥浆里搬石头,便放慢车速朝他们挥手,对方也笑着朝他竖起大拇指。“那一刻突然明白,我们骑着车追求诗和远方,而有人在这里,用双手守护着这条通往远方的路。”
“终点是起点,远方在脚下”
所有劳累和艰辛,终将在美景面前烟消云散。“当绿树与雪山交替出现,那种震撼是照片和视频都无法传递的。”王凌博回忆。
抵达拉萨后,中国青年骑行联盟将摩托骑行证书递到他手中。该联盟是由民间骑行爱好者自发组织的认证机构,其颁发的证书需完成全程轨迹核验。王凌博摸着证书感慨万千:“有些路必须自己压弯,有些风景只能自己抵达。”
7月12日,在西藏待了4天后,王凌博又独自踏上了前往新疆喀什的路途。
3155公里的摩旅,一周的风雨兼程,对王凌博来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有些路,你不出发,永远不知道它能教会你什么——比如勇敢,比如敬畏,比如在等待中学会热爱生活。”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