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的保山,澜沧江的水汽刚凝成晨霜,我们 272 名初中生的登山包侧袋里,多了个灰蓝色化石修复包 —— 方诚旅游备好的,装着软毛刷、放大镜和石膏模具,包上印着 "三清山古生物探秘","方诚" 二字像用页岩粉末写的,藏在三叶虫图案边缘。
岩层间的时光密码
抵达三清山时,雾凇正挂在岩层的褶皱里。穿冲锋衣的古生物老师小吴蹲在页岩堆前,手里捏着块带化石的岩片:"这奥陶纪的笔石化石,比你们保山板桥的恐龙化石早 3 亿年,却像你们玩的拼图,都藏着地球的秘密"。她给每人发了副麂皮手套,"比普通棉布手套薄 0.3 毫米,摸化石时能更清楚地感受纹路",旁边的工具盒里摆着不同型号的凿子,"旅行社备了 544 套,够两人换着用,钝了随时能换"。
野外考察的路线避开了陡坡,"每 15 分钟设个休息点,跟你们学校课间操时间一样规律",小吴指着岩壁上的地层界线:"这条线就像你们笔记本的页码,一页页记着不同年代的故事"。有个女生的凿子总打滑,她笑着握住她的手:"角度要斜 45 度,跟你们削铅笔的姿势差不多"。休息时的热饮是普洱茶,"用保温壶存着,温度跟你们家里泡的一样",递杯子的小陈说,杯套上印着化石分类表。
修复台的古生物对话
化石修复室的长桌上铺着绒布,"软硬度跟你们擦眼镜的布一样,不会磨坏化石",小吴展示着修复步骤:"先刷掉浮土,再用胶水固定,就像你们给破损的作业本贴胶带"。她给每人发了块模拟化石标本,"材质是树脂的,硬度跟真化石相近,但不容易碎"。
有个男生总掌握不好胶水用量,小吴递来根滴管:"一次滴两滴,跟你们做实验取溶液一样精准"。修复台的台灯是可调节亮度的,"调至 300 流明,跟你们晚上写作业的灯光亮度相同,不伤眼睛"。午餐的饵丝是找食堂的云南师傅做的,"酸菜是保山运来的,酸度跟家里的一样"。
修复包里的地质记忆
离别的时候,灰蓝色修复包里多了本《三清山化石图鉴》,夹着我们修复的化石拓片,背面是小吴的字:"每块化石都是地球写的信,你们是读懂它的人"。最后一页的合影里,我们举着化石站在岩壁前,背景是覆雪的三清山峰 —— 照片下面有行小字:"方诚旅游(上饶)国际旅行社",淡得像被山雾晕过。
大巴驶离时,有人举着拓片喊:"我知道这化石属于哪个年代了!" 其实不用喊,那副麂皮手套的柔软、普洱茶的温热、带着家乡味的饵丝,早把古生物的奥秘,悄悄藏进了每个人的修复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