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霞
“神奇组合”的老大哥,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屈教授,他是菏泽人,在我们参观临沂银雀山竹简博物馆时,他提议相约去看定陶王陵“黄肠题凑”。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从来就没有到定陶的打算,就是它有全国顶级的“黄肠题凑”,我仍然没有心动。直到屈老师正式发出邀请,和我们反复确定时间,我仍然是在犹豫之中。
到最后下定决心的,居然是另一位中医朋友说过的一句话。到一个地方体验当地的美食,可以丰富自己的肠道菌群,有益于身体健康。为了丰富自己的肠道菌群,我决定参与这次的定陶访古之旅。
驴内壮馍
在定陶,吃到了很多当地美食,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的面食。之前在电视上看着菏泽人烤烧饼,隔着电视屏幕都感觉出了那种香脆,筋道。驴肉火烧是定陶的特色美食,当地人叫肉壮馍。还有素壮馍,里面是鸡蛋粉皮馅。肉壮馍里夹着大块驴肉,切成四块,肉香面也香,把整个房间充满,让人胃口大开。记得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就是问什么东西能把整个屋子装满,最聪明的那个孩子用的是灯,灯光把房屋装满,在定陶,这个问题还有一个答案,就是驴肉壮馍的香味,也能把房屋装满。
屈老师是成武人,与定陶相邻,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家乡的肉盒,每次家乡人去北京,都必定给他带肉盒。定陶人也吃肉盒,早上就有卖的,我们有幸吃上了肉盒。原来他们的肉盒就是我们这里的肉烧饼,肉火烧,皮儿很薄,里面是粉条肉馅儿,用油煎过,趁热吃确实是美味。后来,屈老师说他都吃了一个肉盒,而我一个外乡人,吃了一个半肉盒。
肉盒
定陶的羊肉汤和我们蒙山一带的也不一样,我们是全羊汤带羊骨头,放在大铁锅里炖。而我们在定陶吃的羊肉汤,是用小陶罐慢慢地炖煮,肉烂滑润,是精工细作,很好吃。还有一种做法是羊肉汤加了粉条。开始觉得不太搭,后来尝着是汤也好喝,粉条也好吃,特别是夏日大汗后,喝了以后神清气爽。我们也是喝了一碗又一碗,一直把那盆喝光。屈老师说放上白菜也很好吃,大家开玩笑地说,是不是小时候比较穷,羊肉汤少,所以才加白菜粉条的。其实当地就是这个做法,在各种饭食里加粉条,而我也是喜欢吃粉条,所以这里的饭菜也很合胃口,我的肠胃菌群里如愿以偿的有了定陶元素。
定陶人吃鸡蛋也很有意思,就是加上大蒜拌匀。我们临沂也有把煮熟的鸡蛋切成四瓣,将蒜泥倒在上面的吃法。定陶这边是将这些鸡蛋捣碎,再和蒜泥搅拌,这样确实是味道更浓了,就是有些黏黏糊糊,其实这种做法,卷进煎饼里更合适,不过菏泽地区不产煎饼,煎饼是沂蒙山区的特产,会延伸到苏北部分地区,基本上是不过曲阜的。
定陶人的主食是馒头。这里的馒头也很有特色,类似我们的花卷,但是卷起来不翻花。而且里面夹的不是油盐花椒,而是高粱面,馒头很筋道,但是面加高粱也不大好理解,还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高粱窝头
高梁馒头
馒头
我们在参观范蠡墓的时候,定陶区文化馆的潘馆长讲到桃花酒,就是范蠡和西施在这里酿造的。到了明代定陶有个叫曹邦辅的官员,他把桃花酒献给嘉靖皇帝,皇帝感觉很好喝,就问酒的名字,曹邦觉得说桃花美酒不太合适,就说没有名字,皇帝就说我给起个名字吧,他闻了闻酒盏,几天后还有酒香,常思其香不忘,就叫它“御思香”吧,据说味道和茅台有得一拼。潘馆长无心播了个广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天晚上,定陶的朋友就给我们上了“御思香”美酒,我不会饮酒,不知道什么味道,但这个故事,却深深留在记忆之中。
按说我们是奔着定陶王陵的“黄肠题凑”而来,定陶访古的第一篇应该是它。直接写定陶美食有些不太严肃,然而最先占据我们定陶印象的就是定陶的美食,说实话,对于定陶美食的评价我用简单直接还是含蓄了一些。对于我这种饮食清淡的人来说,有些简单粗暴,就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感觉,对于那些肉食爱好者,那真的是过瘾得很。
我也深深理解了为什么大侄女一个山东人,大学毕业后想留在武汉?只是因为武汉大学门口的热干面太好吃了。而另一个小女孩想留在成都,也是留恋成都的火锅。美食居然能决定人生的走向,更别说旅行的方向,我也相信,驴肉壮馍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黄肠题凑”的吸引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的物产,也催生了与之相匹配的饮食文化。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而定陶的独特风味便藏于此间——那是肉盒中醇厚的酱香、羊肉汤里清雅的鲜香、驴肉壮馍浓郁的肉香,自然也少不了定陶美酒的扑鼻酒香。畅享这些美食时的大快朵颐之感,或许正是我们对定陶饮食最真切的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