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流失14.59万人,峨眉山的游客量和营收双双下跌——这个西南旅游金字招牌,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在峨眉山当导游二十多年,王京第一次感到冷清。
过去旺季时她一周七天都在山上跑,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如今有时三天接不到一个团。
闵勇也是本地的老熟人,2009年旅游管理毕业就回到家乡做地接导游,他形容过去的日子像“娃娃鱼吃自来食”——游客源源不断地上门,而现在,要靠自己四处找客人。
今年的半年财报把这种直觉变成了冰冷的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峨眉山接待游客209.52万人,同比减少6.5%,整整少了14.59万人。
公司营业收入4.57亿元,同比降幅超过10%。
三大核心业务——门票、索道、宾馆酒店,统统下滑,跌幅在7%到12%之间。
更让人揪心的是,被寄望为新增长点的演艺项目《只有峨眉山》,经营依旧不理想,六月中旬直接按下暂停键。
原因并不复杂。
游客出行半径越来越短,喜欢就近、小众、个性化的玩法。
对价格也敏感起来,不再一味追求“到此一游”,更看重体验感和性价比。
可峨眉山这些年除了金顶二十年前的扩建,几乎没有新的重量级产品推出,唯一算得上“新面孔”的《只有峨眉山》,又因表达门槛高,让不少外地游客觉得“看不懂”。
高票价,也是一道难迈的坎。
全套玩下来,光门票加交通,一个人要花近五百元——家庭出行两千块打底,这还没算吃住。
王京直言,以前游客进山,买点纪念品、特产是常态,现在二次消费意愿明显降低。
拥堵是另一块心病。
旺季索道排队三小时起步,车行到山腰常被堵得死死的,游客的耐性和兴致在等待中消磨殆尽。
闵勇呼吁增加运力、改善分流,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景区想大刀阔斧更新难度很大。
其实,变局早有迹象。
乐山整体旅游数据在涨,但核心的峨眉山却逆势下滑,这已经敲响了警钟。
正如专家王笑宇所说,峨眉山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观光景区,靠风景吃饭的老路已经走到头,要保持竞争力,就得持续推出价值明确、亮点突出的产品,让游客有再来的理由。
放眼全国,日子难过的不止峨眉山。
长白山、西安曲江、张家界等一众知名景区,今年上半年也普遍承压,甚至亏损。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黄璜提醒,不少景区还困在“门票经济”的舒适区,缺少创新与动力,而游客天然对高门票有抵触心理。
面对现实,景区管委会这两年在试着松绑:中低山区逐步免费开放,希望用公共价值带动周边经济;大力推广徒步路线,叠加研学、星空音乐会等新玩法,引来更多年轻人。
仅今年前七个月,徒步人数就接近25.5万,同比增长四成多。
虽然学生票半价对门票收入帮助不大,但沿途吃住、文创消费,也算是另一种贡献。
不过,徒步热也掩盖不了产品老化的尴尬。
二十年不换菜单,即便是天价食材也会让食客乏味。
南岳衡山上线“一码游”平台,整合购票、导览、租车等一站式服务,游客口碑不错;井冈山把红米饭、南瓜汤搬进旅游体验,让美食和文化同频共振——这样的细节创新,正是峨眉山欠缺的。
换个角度看,危机未必都是坏事。
老龄化的到来,让“银发经济”成了潜力股,康养度假、文化体验、体育赛事、研学旅行,这些领域都能与峨眉山的自然、人文资源结合。
只是,这需要有的放矢地定位目标客群,不是撒网捕鱼,而是做精做透细分市场,形成持续更新的内容供给。
如今的游客,眼光挑剔得很。
他们可以为了一场沉浸式演出跨城奔赴,也能为了一碗只在某个村子卖的面条绕路百公里。
体验与故事,早已成为旅行中的硬通货。
对峨眉山来说,山还是那座山,但它需要新的方式,讲一个能打动人的故事——否则,就算风景如画,也难抵时间和选择带走的那波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