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是座有两千八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这里曾经是三国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也是金庸笔下郭靖、黄蓉拼死守卫的襄阳城。2015 年,当地政府投资 13 亿元,在襄阳城西建成 “唐城影视基地”,旨在还原盛唐风貌。
那时候宣传铺天盖地,号称 “华夏第一城池”“中国好莱坞”。如今七年过去,这个耗资巨大的项目究竟现状如何?我上周刚去实地探访,结果颇让人意外。
走进景区大门,第一感受就是冷清。由于是工作日,游客数量不多,就连卖饮料的摊主都无精打采地打着哈欠。六十元的门票,要说贵也不算太贵,可一进景区就发现很多场馆都关着门,墙上挂着的 “马上开放” 牌子早已褪色。
最讽刺的是 “华夏第一城池” 这名号 —— 整个景区压根就是个放大版的影视拍摄地。所谓的 “城池” 不过是几段仿古城墙围起来的商业街,站在所谓的 “城楼” 上往下看,底下全是卖烤肠和纪念品的摊位。
中午在景区内的餐厅就餐,一碗襄阳牛肉面标价 48 元。服务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这里是影视城里的价格。” 邻桌的一家三口只点了一碗面分着吃,小孩眼巴巴地望着别的桌子上的肉夹馍。
午后溜达至影视拍摄区,瞧见确实有几个剧组在拍网络剧。保安拦住不让靠近,只能远远瞅见一群穿着古装的群众演员蹲在墙角玩手机,有个戴着头套的 “臣子” 正在抽烟,古装里还露出了耐克运动鞋。
本地出租车司机向我吐露心声:“这地方刚开始营业那会儿确实红火过一阵,现在除了来拍戏的,也就逢年过节能见到几个旅游团。” 他指着路边已经歇业的特产店说:“前两年,这一排店铺全都关张了。”
在景区里我碰到一个卖糖画的老头,他在此摆摊六年,目睹唐城从人潮涌动到门可罗雀。“起初一天能卖两三百个糖画,现今三十个都困难。” 老头晃着头说,“钱都被投资方赚走了,我们这些小商贩连租金都快付不起了。”
黄昏七点,灯光秀仍在进行,一些游客留在广场上,望着激光投射在仿古建筑上的 “盛唐风貌” 字样。音响里播放着激昂的解说词,与现场冷冷清清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回到酒店后,我查阅资料才了解到,当年这个项目确实被作为重点文化旅游工程推进,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明确提到要 “打造中西部影视产业新高地”。可七年过去,如今却只是偶尔接待几个网络剧剧组,连一部像样的电视剧都没拍出来。
更值得关注的是,距离唐城仅三公里处,就是真实的襄阳古城墙 —— 实实在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完全免费对公众开放。城墙上每一块砖都镌刻着明清时期工匠的名字,静静传递着真实的历史信息。
第二天我特意去了老城墙。晨练的老人、写生的学生、拍照的游客,这里反而生机勃勃。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子告诉我:“花那么多钱造假的,不如把真古董维护好。我们襄阳人从来不去那个唐城。”
站在有六百年历史的古城墙上远望,能清楚看到唐城那些崭新的仿古建筑。日光下,涂着红漆的木柱格外显眼,花 13 亿元竟弄出这么个不伦不类的 “影视主题公园”。
返程时途经唐城正门,硕大的广告牌仍在宣传 “穿越回大唐”,停车场里停满了附近居民的私家车,他们把这里当成免费停车场。门口检票的工作人员百无聊赖地刷着短视频,完全没心思留意游客。
国内存在很多这样的文旅项目,耗费大量资金建造古城、古镇,最终大多沦为依靠门票收入维持运营的失败案例。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再雄伟壮观的仿古建筑也不过是钢筋水泥搭建的空架子。
襄阳真正的魅力,从来都在那些斑驳的古城墙里,在汉江边飘着香气的牛肉面锅里,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中。可惜有些人总想着用钱砸出个 “华夏第一”,结果连本地人都不买账。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