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之疾不除,内蒙古文旅难兴
文|清哲木
近日,一名内蒙古男子发布的阿尔山景区吐槽视频掀起舆论关注;网友自诉自驾途中因缺乏指示牌多次迷路,售票员面对价牌标注180元却收费280元的质疑“脸拉得像驴脸”,观光车司机对游客爱答不理,游客滞留车站险发踩踏事故,而四点半停止检票的规则全程无人告知,男子愤然发誓“再也不会去”。
视频评论区迅速沦陷为内蒙古旅游的“控诉现场”,一位网友的留言尤为刺目:“国家级森林公园五点关门,员工指着游客骂‘耽误下班’——阿尔山的服务溃烂,已非一日之寒。”
看了视频和网友的留言,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今时今日还有这样的旅游区存在。哲木观察仔细翻阅了一下网友留言和部分网友吐槽的文章,阿尔山景区乱象绝非孤立个案,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服务失效体系。从游客动线起点便危机四伏:售票窗口价格标识与实际收费不符,一句询问即遭售票员冷脸相待,“买票体验如同乞讨”,驶入景区后,13公里道路竟无清晰指示牌,多辆自驾车在茫然中反复绕行,停车场更是沦为“无人管理的荒地”,车辆如无头苍蝇般乱停乱放;观光车站点无路线标识,司机拒绝解答去向,游客被随机抛至陌生站点,最终280元门票仅勉强游览两处景点。
更深层溃烂在于景区管理机制的全面瘫痪。观光车司机怠工,任由游客在烈日下苦等,对游客质询置若罔闻;关键规则信息被系统性隐匿——四点半停止检票的时限全程无提示,导致游客乘车抵达后被告知“无需下车”。这种对游客基本权益的漠视,折射出地方管理逻辑的扭曲:景区运营者似乎将游客视为“一次性消费资源”,而非需用心维护的服务对象。这样的对客态度当然可以警示其他的游客“避坑”。
回溯历史评价更显触目惊心。2016年就有游客控诉验票员“脸拉得像驴脸”,2023年网友持续抱怨“五点闭园、四点半赶人”的荒诞制度。当服务痼疾跨越近十年仍未根除,内蒙古的文旅为何不温不火的原因似乎也不难理解了。笔者也想追问一句;难道内蒙古文旅局就不想做好旅游?亦或已经习惯了“躺平”模式?
搜索相关信息,内蒙古文旅乱象全景图早已疮痍遍地,确实该引起内蒙古重视的时候。再不用心整改。一片旅游绿洲将会荒芜。令人痛心!从呼伦贝尔某餐厅被曝实施“阴阳菜单”策略:同样一盘羊肉,本地人收费198元,外地游客却被索取298元。监管部门虽开出10万元罚单,但此类事件对地区形象的伤害难以计量。价格双标如同一把利刃,割裂了游客对草原淳朴民风的想象,暴露出部分商家“宰客即盈利”的短视逻辑。去年就有游客吐槽在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时,酒店老板要求第二天早上8点前退房。地方的整改措施在哪里?为什么年复一年爆出文旅乱象?
当文旅服务溃烂正蚕食着这片土地的文旅根基,内蒙古的草原与森林就会失去应有的魅力。
若地方管理者仍将游客体验视为可有可无的装饰,终有一天,再辽阔的草原也留不住向往自由的心。哲木观察认为;“服务之疾不除,内蒙古文旅难兴。”望地方呵护好那一片碧水蓝天,用心用意善待每一位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