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我刚到广州打拼,车间的前辈工友吹水讲了一句话:未饮过广州早茶,你都未曾识得广州。我暗地思忖:饮茶啫,有乜咁巴闭(意为:饮个早茶就这么了不起?粤语,下同)?
翘首以盼到出粮(发工资)后的周末,我约了两个同乡,大清早兴冲冲到北京路丽都大酒店饮早茶,三个单身汉从流水井走到西湖路口,十几米开外已见大批街坊在丽都门前成群结队等位。到了茶楼门口,往里一瞧,好家伙!只见满堂人头攒动,一笼笼刚出炉的点心热气腾腾,香飘四溢,一桌桌男女老少欢声笑语、大快朵颐,一批批茶楼伙计推着点心车,穿梭不停、斟茶递水……场面之火热,让我立马理解了一个粤语词汇——墟撼!在别的城市虽然也有茶馆,但是真的不比广州这样火爆。
在门庭若市中等待了片刻,我和同乡很快又体会到了茶楼里看似喧嚣嘈杂中的效率和秩序——先来后到,排队叫号,童叟无欺,不论贵贱;不介意的街坊,可以与素不相识的两三队甚至四五队人马组合“孖台”(拼桌);各式点心,分为小点、中点、大点、特点、超点定价,吃完后埋单一目了然,数目分明……真叫一个客似云来,着实巴闭!
这次饮早茶,我和同乡是与两拨陌生街坊拼桌的。三个茶壶在桌上旋转,我们到底喝了什么茶、吃了什么点心,日后慢慢都淡忘了,但是广州茶楼的“墟撼”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后来,随着在广州工作生活年深日久,我去过多少次茶楼已记不清了。但是,我深切体会了广州人不仅饮早茶,也有早茶午饭直落的,还有饮下午茶和饮夜茶的;广州人饮茶也绝非仅为口腹之欲,饮茶之外的“倾偈”——交流信息、联络感情、洽谈生意、筹划宏图、迎新叙旧、相亲结友、止纷息讼、一解乡愁——那才是饮茶的核心要义。几乎所有的人生世态,都可以在茶楼里以饮茶的形式出现,表面虽是简简单单的“一盅两件”,内涵实则包罗万有!
30多年来,在茶楼的生生息息中,我品味了广州这座美食之城、商业之城、英雄之城、潮流之城的自在精神;在茶客的吵吵嚷嚷中,我理解了广州人“顶硬上”“马死落地行”“得就得,唔得就返顺德”“是但啦,随你中意”的务实气质。我一个外乡人,在广州的茶楼中慢慢完成了自己真正意义的城市文化认同。每每想起当初那位车间里的老广州工友,他虽然大字不识一斗,但对世事人情的理解不可谓不深厚。
30年岁月如梭,昔日少年郎的我如今也成“老坑公”(老人家);30年风水轮转,曾经“墟撼”的茶楼也历经起落。尤其是疫情三年堂食受限,好些食肆几临灭顶,但是深明大义的茶楼创新应变,大都顽强地挺过来了,哪怕每天都有新张、每天都有“执笠”,茶楼文化始终生生不息。
更令人欣喜的是,作为岭南文化第一大报的《羊城晚报》,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今天,鼎力推出茶楼版,为广州街坊保留一份特别的城市情怀与人间烟火,堪佩堪赞。对此,我与读者诸君一样充满期待,祈愿奔波劳碌之余,打开《羊城晚报》茶楼版,闻到墨香,品读人生。我相信——
茶楼里,有美味佳肴,甜酸苦辣;
茶楼里,有家长里短,悲欢离合;
茶楼里,有大城小事,是非黑白;
茶楼里,有国计民生,寒热温凉;
茶楼里,有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来!得闲饮茶!
文|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