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食文化节开幕:百种小吃唤醒味觉记忆,千年烟火气焕发时代新姿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城市广场已飘起阵阵香气。9月28日上午,第三届传统美食文化节在市民的翘首期盼中拉开帷幕,来自全国23个省份的137家老字号与非遗美食摊位沿街排开,近百种传统小吃与改良创新菜品同台亮相,为秋日的城市注入一缕温暖的烟火气。据主办方统计,开幕首日便吸引超3万名市民游客到场,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200万人次。
非遗技艺与市井烟火交织,老味道焕发新生机
在陕西肉夹馍摊位前,非遗传承人李建国手持特制铁鏊,将发酵12小时的面团拍成圆饼,在300℃高温下迅速烙出金黄“虎背菊花心”。“传统馍要‘铁圈虎背菊花心’,外脆里软才能锁住腊汁肉的香气。”他边操作边向围观市民讲解,一旁的电子屏同步播放着从选料到出锅的全流程纪录片。不远处的苏州船点摊位,90后主理人陈雨薇将传统面塑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把松鼠鳜鱼造型的点心做成迷你版,搭配可食用金箔,引得年轻人纷纷拍照打卡。
“我们既保留了老手艺的‘魂’,也注入了新时代的‘形’。”文化节总策划王明表示,本届活动特别设置“守艺与创新”主题展区,既有85岁老匠人现场演示失传的“三蒸三晒”古法酱肉,也有青年厨师团队用分子料理技术重构经典菜式。“让传统美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走进日常生活的活态文化。”
舌尖上的乡愁与文化认同,唤醒集体记忆
“这是小时候奶奶做的味道!”在福建土笋冻摊位前,市民张女士捧着晶莹剔透的胶冻眼眶微红。她告诉记者,自己随父母迁居城市30余年,几乎快忘记这道家乡小吃的滋味。“今天带着孩子来,既是寻根,也是传承。”数据显示,文化节特别设置的“乡愁味道”投票区,已有超1.2万人参与评选,其中“妈妈牌手擀面”“外婆腌的雪里蕻”等家常美食高居榜首。
更令人惊喜的是,活动现场还复原了多处老街场景:青石板路旁的竹编灯笼下,老师傅用铜锅炒制糖画;斑驳砖墙前,阿姨们围坐包着元宝形饺子;甚至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热乎的糖油饼嘞!”“五香茶叶蛋,两毛一个!”这些精心设计的沉浸式体验,让不少老年市民感慨“仿佛回到旧时光”,年轻人则直呼“像在玩大型实景剧本杀”。
美食为媒,搭建文化交流新平台
文化节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更成为跨地域文化对话的窗口。在“丝路美食长廊”,新疆烤包子与意大利披萨“同台竞技”,陕西油泼面与日本拉面“隔空对话”;国际友人体验区里,来自12个国家的留学生跟着师傅学习包饺子、捏汤圆,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念叨“要露馅儿了”“这个褶子怎么捏”。
“美食是无需翻译的文化密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专家在开幕式上指出,当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传统文化,像这样以美食为载体的文化节庆,正成为守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实践。
据悉,本届文化节将持续至10月6日,期间还将举办“非遗美食论坛”“家庭厨艺大赛”“美食文创市集”等系列活动。主办方透露,未来计划将文化节打造成城市文化IP,通过“线上美食博物馆”“非遗技艺云课堂”等形式,让传统美食文化突破时空限制,持续焕发生机。
暮色降临,广场上的灯笼次第亮起。糖炒栗子的焦香混着烤红薯的甜糯在空气中流淌,穿汉服的姑娘举着糖画自拍,孩子们举着棉花糖在人群中穿梭。这场关于味道的盛会,不仅唤醒了个体的味觉记忆,更串联起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让千年烟火气在新时代里愈发醇厚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