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的合肥,巢湖的芦苇刚摇起白絮,我们 250 人背着登山包上了大巴 —— 要去南昌梅岭走古道,沿赣江徒步。出发前收到个军绿色布袋,里面是张路线图,梅岭古道标着 "石阶坡度 15°",赣江沿岸画着 "补水点",角落 "方诚" 两个字,像用炭笔描的,带着点山野气。
梅岭古道:石阶上的妥帖
到梅岭山脚时,晨雾正缠在竹林间。穿冲锋衣的陈教练蹲在第一级石阶旁,手里捏着测高仪:"这段路海拔升 120 米,每 20 分钟设个歇脚点,昨晚刚清过路边的碎石。" 他身后的装备车敞开着,露营垫堆得整整齐齐,"比常规款厚 3 厘米,梅岭的石头硬,怕硌着"。
有位大姐的登山鞋磨脚,教练组的小李递来双防磨贴:"合肥带来的款,跟你们常穿的运动鞋适配。" 他指着古道旁的红布条:"岔路都做了标记,按合肥话喊 ' 往左拐 ',怕你们听不惯本地口音。" 爬到半山腰,补给点的保温桶里是米茶,"听带队的王哥说,合肥人爬山爱喝这个解腻",小李往杯里加了点糖,"比本地的淡,按你们的口味调的"。
赣江沿岸:滩涂上的细致
沿赣江徒步那天,秋风卷着芦花飞。李教练领着大家踩过鹅卵石滩,"这片滩涂软硬不均,鞋套是防滑的,上周测试时摔了三跤才选对款"。他指着远处的芦苇丛:"那里藏着 4 顶应急帐篷,防晒指数 50+,合肥来的张姐说怕晒。"
午餐的饭团裹着咸鸭蛋黄,"找南昌的安徽老乡做的,油少,像合肥街头的味道",递饭团的小陈笑着说,手里还拎着个药箱,"碘伏是小瓶装的,方便揣在兜里,昨天特意换的"。有个小伙的登山杖卡扣松了,陈教练掏出工具包,"配件是通用款,跟你们从合肥带来的杖能配上",拧螺丝时额头冒汗,"早说过这牌子卡扣爱松,提前备了十个"。
露营地的暖
扎营在梅岭山腰时,暮色刚染暗树林。教练们帮着搭帐篷,"地钉斜着打 45°,昨晚下过雨,这样不容易陷"。营灯挂在树干上,光调得暖黄,"照在帐篷上不刺眼,合肥来的李叔说怕强光睡不着"。
晚餐的汤里飘着豆腐,"用的是合肥人爱喝的石膏豆腐,比本地的嫩",小陈舀汤时说,"露营炉火力调小了,怕煮糊,你们说在家煲汤都用小火"。睡前查帐篷,发现每个门帘都别了根树枝,"防露水渗进来,梅岭的夜比合肥潮",陈教练的手电筒光柱扫过营地,"值夜的人每小时巡逻一次,按合肥话喊 ' 没事吧 ',听着亲"。
背包里的余温
临走时收拾背包,发现侧袋里多了张纸条,是陈教练的字:"梅岭的野菊泡茶能明目,赣江的芦花能做书签。" 末尾有行小字:"方诚旅游(南昌)旅游国际旅行社",淡得快被汗渍晕开。
大巴驶离时,有人摸着磨白的登山鞋笑:"比自己规划的路好走多了。" 其实不用多说,那防滑的鞋套、淡口的米茶、暖黄的营灯,早把南昌的山野气,悄悄揉进了徒步的脚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