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大连的海风里听着海蛎子味的方言长大的,看惯了星海湾的波光粼粼,闻熟了街头烤鱿鱼的焦香。
上个月,因公司派我去浙江那边出差,顺便踏上了前往嘉兴的旅程。
本以为只是打卡红船、尝尝粽子,没想到一头扎进这座运河古城,一待就是十天,连行李箱都装满了酱鸭、南湖菱和各式苏式点心。
#嘉兴#
今天就着一碟咸鱼饼子,跟老乡们唠唠,这个让我从习惯了海鲜烧烤的大连人,迷上了糯香雅韵的城市,到底藏着多少惊喜。
大连人总爱往星海湾跑,看海浪拍礁石,听轮船鸣汽笛。可站在南湖边,才懂什么是 "船在水中游,人在画里行"。
烟雨楼飞檐翘角立在湖心岛,红船静静泊在水面,岸边垂柳依依,荷叶铺成绿毯。没有星海湾的涛声阵阵,南湖的静裹着水汽,连风都带着温润的软,走在环湖步道上,看白鸥掠水,恍惚间忘了自己来自那片豪迈的海。
见惯了金石滩的粗粝沙滩,踩上乌镇的青石板路时,脚底板都透着新奇。河道像碧绿的绸带绕着镇子,乌篷船摇摇晃晃,船桨搅碎满河光斑。
两岸木楼挨挨挤挤,窗台垂着三角梅,老奶奶坐在门口摘菱角,手指浸在水里泛着白。不像金石滩的浪来得汹涌,乌镇的水是缠缠绵绵的,连时光都跟着慢下来,走在西栅的夜灯下,听着水声,竟想起了大连老码头的晨雾。
大连人早餐爱啃海菜包,可嘉兴的粽子一入口,我就明白了什么叫 "糯香藏乾坤"。肉粽里的五花肉炖得流油,混着糯米的黏,咸香裹着粽叶的清;豆沙粽甜得绵密,咬开能看见红豆的沙粒。
在月河街的老店里,老板现包现煮,竹篮一拎,热气裹着香味扑脸。最绝的是蛋黄粽,咸蛋黄流心渗进米里,连不爱吃甜口的我,都忍不住连啃两个,比咱大连的咸鱼饼子多了层温柔的香。
去过旅顺港看甲午古炮,再到南湖看红船,心里头那股劲儿完全不同。
红船不大,静静泊在烟雨楼前,讲解员说这是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发生地。
岸边的纪念馆里,老照片、旧物件透着历史的温度。
不像旅顺港的炮舰带着硝烟味,红船的故事里藏着一股子韧劲儿,站在岸边望着它,忽然懂了嘉兴人说的 "轻舟虽小,载着山河"。
大连天津街的夜市是烤串的烟火、海鲜的腥鲜,嘉兴月河街的夜却像浸在酒里。青石板路映着灯笼的暖光,老石桥下船娘摇着橹,唱着软软的吴语小调。
沿街的茶馆飘出茶香,酱园里的缸整齐排列,偶尔有卖南湖菱的阿婆提着竹篮走过。没有天津街的喧闹,月河的夜是慢慢淌的,坐在河边喝杯黄酒,看灯笼在水里晃成一片红,连海风里泡大的性子都跟着柔了几分。
大连人热情是 "上来就搭肩膀",嘉兴人却把暖藏在细节里。问路时,大爷会领着走半条街;在面馆点单,老板娘会多送一碟酱萝卜;坐公交时,大妈见我拎着行李,主动起身让座。
他们说话轻轻柔柔,不像咱大连话带着股冲劲儿,可那份周到,像南湖的水,慢慢漫进心里,比冰镇啤酒更解渴。
在嘉兴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当地人说 "我们嘉兴" 时,总带着种特别的底气。问起粽子哪家最正宗,老板会较真地说 "建国路那家,开了八十年";说起南湖,居民眼里闪着光,仿佛那片水是自家院子。
不像大连人爱说 "咱大连" 的敞亮,嘉兴人的自豪藏在糯香里、船影中,像陈酒,慢慢品才知醇厚。
离开那天,高铁过长江时,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肉粽。这座城,既有红船的厚重,又有水乡的灵秀;既有黄酒的绵长,又有粽子的实在。大连的兄弟们要是去嘉兴,别着急赶路,坐下来吃碗鳝糊面,听听船娘的歌,你会懂,江南的韵,原来比咱渤海的浪,更让人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