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寨乡白马村
获悉,丘北一个小山村要举办一个热热闹闹,一打听是官寨乡一个白马村,要举办澳洲龙虾,一个节日活动。据说是养殖澳洲龙虾,养殖成功以后,当地,要举办一个以“澳龙节”活动。丘北官寨首届“澳龙节”暨“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携手共进乡村振兴”主题文艺汇演,要在白马国家AAA级景区燃爆全场啦。
白马国家AAA级景区
活动当天一早,驾车沿着普炭s206、老白线到白马村。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官寨乡白马村,属于半山区。距离镇12.00公里, 国土面积53.40平方公里,海拔1295.00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1199.00毫米,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辣椒等农作物。
白马村因驻地白马得名
丘北县官寨乡白马村因驻地白马得名,村旁白色山岩形似马匹而得名。
1950年1954年称小乡。1959年至1960年为管理区。1961年至1971年为公社。1972年至1983年为大队。1984年至1987年设乡政府。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为行政村。
2000年8月1日改为白马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白马村是丘北县官寨乡下辖的行政村,白马村与秧革村、山心村、蚌郎村、水头村、秧补村、官寨村、禹王村、飞土村、革勒村相邻。白马村下辖15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苗等各族群众2051户9363人,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壮族稻作文化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民族风情浓郁。
2022年以来,白马行政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民族文化,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先后成功打造了“共享稻田”和“阡陌彩稻”,投资119万余元建设了景区接待中心、公厕、停车场及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2023年1月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白马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聚力打造“一村一品”,引进企业发展茶产业,以群众自愿入股的方式成立合作社,带动当地和周边群众从事茶叶采摘、收购、加工等增加收入。茶叶种植2150亩,一年采摘3次,茶叶年产量2.5万公斤,总产值70万余元,促农增收30万余元。同时,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基地+市场”的模式,打造“云上白露香”大米品牌。
2023年生产的7.6万斤大米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已全部售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3万余元,促农增收25万余元。此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具有“短平快”特点的毛豆,每年带动农户就近务工4000余人次,促农增收100万余元。
“银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竹纸伞”
白马村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发展“名”“特”“优”产业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众多壮族民俗节日持续延续,民俗文化浓郁,“巴乌”“银饰”“水竹纸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2000余亩的白马茶山原野粗犷,不施用任何化工肥料,不喷洒任何农药,是实至名归的生态茶;大力发展的“鸭稻共生”优质米种植模式,挖掘和融入壮乡文化元素,不断擦亮国家3A级旅游景区品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
白马景区位于丘北县官寨乡白马村委会,依补党河而建。
白马村气候温和、依山傍水,村民中93.88%为壮族,也是壮乡稻作文化千年传承的村寨,民族风情浓郁,壮族文化异彩纷呈。景区建设以白马村为核心,充分发挥当地“山、水、田、林、文”的资源组合优势,合理开发生态旅游,打造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田园风光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纪军)
纪军,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曾被云南省林业厅、文山州委宣传部评选为优秀特约记者、丘北县委宣传部“十佳新闻工作者”、文山州摄影家协会优秀会员称号。
多年专注于人文摄影、风光、纪实、民俗摄影,秉承“镜头向下”的宗旨,通过镜头讲述云南故事,聚焦云南的美丽蝶变,对宣传、推介云南各项工作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倍感光影的魅力---按动快门的瞬间快乐。《村民鲜红手印的村林改方案表决票》获全国林改改变生活摄影大展二级佳作奖,《壮家手竹舞》《花脸》在中宣部“最美中国人”评为优秀奖;并在北京“砥砺奋斗的五年”长安街大型成就展中展出。《唱背標》《归》《辉映焊花》《火把节之夜》《高铁承载着丘北人民的无限憧憬》《万寿菊丛火车行》《送医三下乡义诊暖人心》《穿棱在山水画廊》《盘州高速公路互通》《壮家刺绣》《金灿灿的玉米散发着丰收的喜悦》《黄梅戏爱好者》在全国摄影展中获奖。云南丘北群众欢度“花脸节”被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采用;《云南文山:万人共度“花脸节》被中央电视台网站采用等。500多张新闻图片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华人民政府网、中国绿色时报、人民网、中国高铁、中国民航、中国水利、中国林业、视觉中国、《云南省人民政府网》《云南林业年鉴》、云南日报、文山州委、州政府年鉴、州委宣传部《七秀文山》《红色文山》《文化文山》、文山日报、《中共丘北县委执政纪要》《丘北年鉴》等等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