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黄金水道,也是文化长河。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成为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之后,第五个由中央统一部署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2025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发布,一条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美丽中国文化景观轴线,正加速建设并展现在世人面前。央广网策划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文化范 游大江》,以文阅江,以诗读城。
央广网南京7月30日消息幕燕滨江,江涛拍岸。古金陵四十八景中,“幕府登高、燕矶夕照、嘉善闻经、永济江流、达摩古洞和化龙丽地”均在幕燕滨江风貌区中。每一处皆是长江文明的注脚,亦是南京“跨江立城”的烙印。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是江苏省唯一跨江发展的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长江南京段全长97公里,长江岸线总长约280.82公里,是南京最为重要的城市轴线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2023年2月,南京印发《关于加强保护传承营建高品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南京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长江及大运河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彰显南京文化‘标识’”。南京专门制定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规划》,并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保护实施规划》。
眼下,南京正抢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一国家战略重要机遇,重点建设长江文化博览园暨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依托幕燕滨江丰富的长江文化资源打造长江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
燕子矶公园(央广网发 王纪民 摄)
行至燕子矶头,历史的层积触手可及。明太祖“称我江山有几多”的题诗仍在崖壁间回荡,乾隆帝五临此地留下的“燕子矶”行书犹存,这片江矶承载着帝王挥毫的江山意气。
十余载生态复绿,让幕燕滨江焕然重生。“过去砂场码头林立,山体矿坑如疮疤,如今江豚逐浪、樱花漫道,是南京人最珍视的‘城北绿肺’。”南京幕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如是说。累计投入40亿元,搬迁近百家工企,新增绿化面积80万平方米——江岸从“临江不见江”到“拥江亲江”的蜕变,恰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缩影。
幕燕滨江岸线(央广网发 王振 摄)
江风拂过永济大道,携来市井欢语。晨练的老者于观音阁前打拳,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辨认江豚背脊;三台洞幽深石径上,学生临摹摩崖石刻的童子拜观音像。“从前带学生讲‘三山半落青天外’,只能凭空想象。现在登台远眺,山水诗篇全活了!”一位退休教师感叹。
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曹劲松表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有机融入时代主题,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理想的文明新形态的演进特征、路径和趋势加以展现。
江水东去,文脉常新。从诗词名篇到百姓笑语,从疮痍岸线到生态长廊,南京的长江故事,终在“山水人城”相融的笔触中,绘就一幅古今交汇的“上河图”。让我们走进这条历史底蕴厚重的滨江岸线,开启一场访古寻幽之旅吧!
监制:伏成镭 俞锋 张凌浩
策划:栾永胜 董蓓
文学顾问:俞香顺 孙昕昱
编导:吕倩媛 王锡斐 顾炀威
摄像:王振 王纪民
海报制作:王宣宣
鸣谢:南京市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央广网江苏频道 南京艺术学院网络思政工作中心董蓓教授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