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期,本应是旅游行业的黄金时期,各大景区人满为患,酒店一房难求,旅游从业者们也借此大赚一笔。
今年暑期,当高温热浪席卷全国时候,旅游市场的寒意也在蔓延。社交媒体的热搜往往是市场风向标,以往暑期,各大社交平台总会出现“机票刺客”“骆驼堵在沙漠”等凸显旅游市场供不应求、游客众多的热搜话题,而今年旅游相关的话题静悄悄。
“以前客人抢房像春运,现在降价像清仓”,在川西开民宿的林夏盯着手机上的订单数据直叹气说道,往年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的房间,如今暑期过半仍有三成空置,并且均价对比去年还降低了不少,照这么下去,全年肯定得亏不少。
局部旅游市场的繁荣
救不了整体的冷淡
据美团旅行数据,7月至今,关键词“避暑”总搜索量同比上涨45%,“避暑游”总搜索量环比涨近200%,避暑旅游目的地也备受市场欢迎,以贵州为例,截至7月1日,贵州省暑期文旅预订增速同比上涨近38%,其中五星酒店预订增速更是高达40%,30岁以下年轻游客占比达58%,成为暑期出游主力军。
然而局部市场的繁荣现象,难以掩盖整个旅游市场遇冷的事实。
以受市场供求影响价格机酒市场为例,摩根士丹利最新的研报数据显示,暑期第一周(2025年6月29日至7月5日)中国酒店平均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RevPAR)同比下降8%,主因是入住率下滑。航班管家数据显示,暑运第2周民航境内经济舱平均票价达859.8元(含税票价),同比2024年下降5.3%,同比2019年下降5.6%。
按照以往,暑假期间酒店应该忙不过来,而今年曾经高高在上的高星级酒店也开始扎堆“下凡”摆摊。
在郑州,五星级永和铂爵国际酒店的大厨们每天下午5点准时在酒店门口支起摊位,38元一斤的小龙虾、48元一个的卤猪蹄,不出一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单日营收高达3万元,这并非市场独例。
长沙也有五星级酒店加入了这场“街头大战”,潇湘华天大酒店推出的安乡酱卤鸭掌6元一个、手工凉面8元一份,日均销量破万份,营收超6万元,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成为本地热搜常客,可以说是将“五星级酒店摆摊”做成了现象级事件。天津丽思卡尔顿则推出“香溢餐车”,主打手工美式汉堡与冷饮,3小时售罄;上海瑞吉酒店把咖啡车开进写字楼,武汉香格里拉推出“地摊餐盒套餐”,扫码即取。这种转型虽被视为资源优化配置的探索,却也折射出高端酒店为生存不得不放下身段的无奈。
酒店遇冷的原因在于供给过剩加剧内卷,2024年全国酒店客房总数达1764万间,超过疫情前峰值,2025年酒店数量还在持续新增。当市场增量难以消化激增的供给,价格战成为唯一选择:奢华卷豪华,豪华卷高档,经济型与民宿陷入"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恶性循环。
暑期旺季不旺的原因
是什么
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预期承压,消费趋于谨慎。
持续的经济转型阵痛与部分行业就业压力,显著抑制了家庭的非必要支出。2025年上半年住户存款新增10.7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贷款仅增1.17万亿元,从数据也能看出居民储蓄意愿增强,借贷意愿下降,宏观反映出居民对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不过从持续增长的储蓄规模来看,国内消费不足并非消费能力不足,而是消费意愿不足,旅游作为“可选消费”,首当其冲被压缩。
其次是消费需求的改变,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他们更倾向于用有限的预算,在短时间内体验更多的目的地,追求高性价比的旅游体验,热衷于 “citywalk”“特种兵旅游”这类低成本旅游方式,并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不报团,他们通过社交平台、旅行社等渠道搜集整理各种旅游攻略然后自由行,这部分客户并不会将景区当作必打卡的目的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传统景区的客源。
再次是传统景区竞争力下降,迪士尼、环球影城等超级 IP 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丰富的游玩项目,在暑期依旧吸引着大量游客。然而,这种头部景区的火爆,却对中小景区形成了虹吸效应。众多中小景区由于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客流量锐减。
加之各种极端天气“劝退”,这个暑期仿佛被按下了“炙烤模式”与“暴雨模式”的双重开关,极端天气轮番上阵,全国多地持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40℃已成常态,酷暑之下,“家里蹲”成了更舒适理性的选择,并且华北、黄淮地区迎来入汛最强降雨,阻挡了部分旅游需求。
2025年暑期旅游市场的遇冷,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供给过剩、极端天气、消费谨慎只是表层,深层逻辑是:当“到此一游”让位于“情绪价值”,当“人均消费”让位于“人均体验”,当旅游市场信息透明化,游客用脚投票,把时间和预算投向了更凉爽、更便宜、更独特、更自由的远方,暑期没有爆冷,只是热得不再扎堆。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内容资料来源于网络 ,版 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作分享使用,不涉及商业范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