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种草基地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阿里摄影报道
从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到革吉县文布当桑乡,需要驱车364公里。这里地域辽阔,但大部分地方都是沙石地。这片土地,曾是连牦牛都不愿停留的荒滩,却因人工种植近4千亩草地,成为“聚宝盆”。7月20日,文布当桑乡乡长拉巴欧珠向封面新闻记者讲述了高原种草的智慧。
村民达多调节草场灌溉水量
“你现在看到的绿油油的草,都是人工种植的。过去这里产业单一,村民们基本以畜牧业为主,但一到冬天,常常会发生牲畜用草困难。”拉巴欧珠介绍,文布当桑乡地处革吉县东部,夏季冰川融水与山间降雨给当地河谷带来丰沛水源。此前,当地居民按照传统畜牧方式生活,2016年起,乡政府利用山谷间的地理环境优势,在距乡政府19公里的荒滩上,规划建设人工种草基地,并通过分包方式承包给村民,不仅减轻了天然草场压力,也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
村民嘎玛旺堆在草场工作
“我们主要种植燕麦草和绿麦草,草长起来有1米5高,牛羊特别喜欢吃。发展了种草业,农牧相结合起来,带动农民收入,每年革吉县农业农村局会对草进行统一收购,再给村民们分红。”阿里地区革吉县文布当桑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罗央介绍,以2024年为例,全乡人工种草基地面积达到3590亩,草业收入229万余元,共带动村民243户,户均增收近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