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的浪潮,如今正悄然涌入日本的温泉名地。说起日本山梨县的石和温泉,许多日本人心中都会浮现出昭和时代的热闹场景。
那时,每到周末,成群结队的公司员工和家庭游客从东京新宿坐上特急列车,一小时半就能抵达,这里被誉为“首都圈的后花园”。
老旅馆里蒸汽氤氲,榻榻米和拉门之间是孩子们的欢笑与长辈的闲谈,温泉街上小店鳞次栉比,连空气里都混杂着甜酒和果子的香气。但时代的风向总在不经意间变了。最近,日本记者专程走访石和温泉,发现这里的主角,早已悄悄换了人。
那天,几辆大型巴士停在一家老字号旅馆门口,旅客们鱼贯而下,不同于往昔的日语交谈,如今大厅里最响亮的是中文:“大家在这边用餐,晚上六点半餐厅见。”招呼团客的工作人员也操着一口地道普通话。
中庭锦鲤依旧、灯笼高挂,日式庭院一切如旧,可旅馆的主人已经成了中国企业。
对这家“乐气House甲斐路”的宫健太支配人来说,这些年见惯了温泉街的起落:“海外客人用新的视角发现了日本的美,也算是另一种缘分。”
这样的变化,背后是日本地方温泉行业的共同遭遇。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漫长不景气,夹杂着消费方式变化,年轻人不爱组团出游,老旅馆一年不如一年。刚想等个好年景,却又撞上了新冠疫情的重锤。
三年间,石和温泉街一度空无一人,不少老牌旅馆负债经营,甚至到了连水电都快交不起的地步。许多旅馆老板不得不咬牙挂牌,盼着能有买家接盘。
中国资本就是在这种时刻出现的。近两年随着入境旅游重启,像“乐气House甲斐路”这样被中国公司收购的旅馆,不但得以续命,还一跃成为中国团体游客的首选。
旺季时五辆大巴一同抵达旅馆,工作人员一边接待新客,一边感慨:“以前这里最怕没人,现在怕的是客人多到忙不过来。”
当地政府保守估计,石和温泉至少有十家旅馆归属了外国资本,大致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事实上,未登记的旅馆也不少,真正的数字或许只多不少。
中国人买温泉旅馆,为何愿意出高价?业内专家一语道破:“石和温泉有地利,离东京、京都都不远,离富士山也近,对外国游客有天然吸引力。而中国买家下手快,开价往往是日本本地人的两倍。”
数据显示,只要有旅馆挂牌出售,九成都被外国资本拿下。甚至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也经常能看到类似“富士山脚下旅馆转让,投资机会难得!”的广告。对很多日本业主来说,卖给本国人固然心里舒服,可一问价格,人家中国企业开出两倍价码,再三考虑,还是选择了现实。
这其中也不乏无奈与惋惜。日本很多本地人其实更希望能让旅馆继续由日本人经营,但市场冷清、买家稀少,老一辈经营者更无力接班。
与其让自家一手打拼几十年的旅馆慢慢荒废,不如卖给愿意投资的人,至少还能保住一盏灯、几分烟火气。“放着变废墟总归不如卖了好。”一位旅馆经营者的话,说得很实在。
然而旅馆的热闹并没有带动温泉街的整体复苏。大巴载来的团队游客,多数是为泡温泉而来,进了旅馆便很少再出来。吃饭、泡汤、休息一应俱全,很少有人像过去那样在温泉街上慢悠悠闲逛,逛小店、吃点心、聊家常。
街边小卖部老板感叹:“海外客人基本不进来,买东西的还是附近居民和国内游客。”老街上的灯光明灭,温泉旅馆里熙熙攘攘,街道却多了几分冷清。
这种“旅馆热闹,温泉街寂寞”的现实,也让当地政府有些担忧。观光部门负责人角田一满坦言,希望新业主们能多一些和本地的交流,了解并尊重日本的规矩,让温泉街恢复往日的人气。毕竟,无论资本来自哪里,只有和在地社区相互融合,才能真正让这片温泉热土焕发新生机。
也有人反思,这种跨国资本接管传统行业的现象,究竟是好是坏?有本地人觉得,温泉街的“灵魂”淡了些,“昭和的老味道”似乎快要消失;但也有人认为,与其看着昔日热闹的旅馆一个个关门烂尾,不如让有心人来盘活,只要还能听见旅馆里客人的笑声,石和温泉的故事就还在继续。
其实这种变化未尝不是时代的缩影。全球化的大潮下,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外来,不断地碰撞与融合。温泉旅馆的命运,不再局限于一家一户、一街一坊,而是交织着各国的资本、文化和人情。谁来做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片土地上的温度和烟火气还能延续多久。
石和温泉今日的故事,也是日本各地温泉小镇面临的现实。也许,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中国游客走进日式旅馆、泡在温泉里,也会有更多日本小镇,在包容与接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出路。
下一篇:坐着火车游照金 铁旅融合忆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