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将满一周年。据北京日报报道,一年来,7.8公里的古都之脊不断迸发蓬勃活力,一处处文物古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见证北京守护文化遗产、激发时代新韵的扎实进程。与此同时,北京深入挖掘中轴线文化遗产资源,打造特色外事活动场所,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游客在北京中轴线景点拍照留念。武亦彬/摄
管弦乐奏响中轴京韵,前门飘来咖啡香气,老戏楼上演时尚大片,龙脊公交载着欣赏风景的独特视角……北京中轴线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时代浪潮中生长,申遗成功后,愈发主动地跃入现代生活场景。古老的历史文脉与城市规划、市民生活的深度交融,超越了“遗产保护”的简单概念,贡献了“活态传承”的生动案例。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到中轴线,加深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领略到东方文化遗产的无限魅力。钟鼓楼、正阳门、永定门等一座座建筑的独特风貌,连同古老砖墙上散发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味道,一齐向世界诉说中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智慧、力度和决心。
申遗成功后,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吸引中外游客目光的文旅地标,还成为国际友好交往及文明互鉴的重要舞台。经过腾退、整治、修缮,天坛、先农坛、太庙等文化遗产的历史格局得到更好恢复,为打造特色外事活动提供了绝佳场所。以先农坛为例,这座现存最宏大的皇家祭祀农神场所,变成了全球治理的“北京会客厅”,先后接待过5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及文化使节、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多名旅行商。每一场宾朋满座的国际活动,都是加强中外对话的桥梁。每一场精彩纷呈的文明邂逅,都是不同国家间加深了解与信任的基石。北京中轴线以历史的深邃和当下的开放,让世界友人更直观地感受中国的文明厚度和大国气度,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文明之窗与鲜活载体。
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只是中国遗产数字的叠加,更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在世界舞台获得的又一次认可。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年来,见证国际文明交流互鉴的持续深化与拓展。站在新的起点,《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发布,将继续发挥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让北京中轴线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座与当代生活同频共振的文化生命体将继续延伸,在城市更新中深植文化根脉,在国际交往中传递中国声音。
从元大都的杰出规划,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北京中轴线的价值,一次次超越地理坐标的范畴,成为中华文明不断延续与创新的闪耀风景。这座古都文明的瑰宝,既蕴藏着一座古都规划城市的美学视角,也迈出一个文明古国守护历史、拥抱未来的坚定步伐。申遗成功一周年的北京中轴线,守护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镌刻着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自信,更标记世界读懂中国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