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常熟、盐城相继荣膺“国际湿地城市”,7月24日,苏州“国际湿地城市”正式获得全球《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认证授牌。
“很自豪!苏州荣膺国际湿地城市,是实至名归。此次苏州为江苏湿地保护赢得了国际最高荣誉”。江苏省林业局局长王国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苏州一直非常重视湿地保护,有全省唯一的湿地保护站,村级资金投资建设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苏州各级领导一直非常重视湿地保护工作。“继常熟、盐城相继成为“国际湿地城市”,苏州成为江苏第三个国际湿地城市,江苏拥有三个国际湿地城市,在全国省份当中是最多的”。王国臣介绍 。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苏州是襟江带湖、河湖密布,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江南水乡,拥有长江、太湖和“四角山水”生态基底,全市湿地总面积497.96万亩,湿地率达到38.35%,内陆湖泊湿地面积占比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生长在湿地上的城市。
成为全球74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
“对苏州来说,是一个久违的,又是一个志在必得的生态名片,这一方面肯定了苏州高要求的湿地管理,而湿地除了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外,还要享受到湿地的福利。它有5大项16个指标,从2022年专家开始测评打分,一年酝酿申报,到今年终于修成正果了”。现场参加授牌仪式的苏州湿地保护站站长冯育青难掩兴奋。全球《湿地公约》每三年一次盛会,会议期间探讨相关湿地保护议题,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认证全球有多少个国际湿地城市,然后去授牌,2025年1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64次会议宣布了全球城市申请认证结果,明确苏州市已通过“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本次为第三批新认证城市,全球共31个,中国9个(上海崇明、江苏苏州、浙江杭州、浙江温州、福建福州、江西九江、湖南岳阳、云南大理、西藏拉萨),苏州市为江苏省唯一。冯育青介绍。
“对苏州来说,新的目标是怎样在各个湿地城市的交往中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特色,这次杭州、苏州、温州、福州等,包括上海的崇明,都是发达城市,这次都一起申报认证授牌,特别苏杭是两个城市,这种相互之间的交往就更多了,苏州要做好国际湿地城市的优等生。”
荷塘湿地。
冯育青说,苏州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怎样把生态做得更好,人与自然更和谐,也是向国际输出一个经验,更多的是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如何将湿地保护工作做得更好。苏州湿地保护立法较早,形成了一套体系,为全国立法做了很多的探索,包括科学监测等方面也做出了示范,科普也让公众在湿地中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苏州水务、环保等各个部门与湿地相关的示范工程,得到专家高度肯定,苏州全社会对湿地保护的意识也很强,所以苏州正式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授牌,既是久违了,又是胜券在握。
“因湿而生、因湿而兴”,苏州城市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湿地和谐共生的历史、是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的历史。湿地资源是城市最重要的资源本底和生态基础,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湿地。湿地与大众息息相关,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改善生态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让身边的生态环境更美更优;是为了让湿地保护更好地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让城市的生态价值得到最大体现,为大众带来更多生态福祉。
原为围网养殖鱼塘的太湖生态岛水映长滩湿地。
此次苏州市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正式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为城市增添了一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名片。苏州将重点围绕“稳定湿地面积”“提升湿地质量”和“共享湿地福祉”三个主要目标,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利用和管理,持续巩固深化拓展创建成果,努力将苏州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湿地城市的新标杆。
经过三年多的创建工作,苏州正式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获得认可,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荣誉。这也是城市湿地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流程规范、程序严格,需要经过层层推荐和筛选,符合5大类16项指标。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是国际上对苏州市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站在更高水平的国际舞台上,苏州将持续推进保护管理理念的国际化更新,科研监测技术的国际化交流,科普宣教活动的国际化合作,推动湿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再上新台阶。
生态补偿204个湿地村累积超14亿元
在全国首创湿地生态补偿政策,苏州率先全国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每年湿地生态补偿资金1.5亿元。苏州每年对204个湿地村进行的生态补偿,15年来累积已补偿超14亿元,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湿地周边居民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的意识,让市民主动加入了湿地保护行动。
作为长三角经济高地,苏州以38%的湿地率获国际认证,对全球高密度城市协调“发展与保护”具有示范意义。近年来,苏州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面临资源约束、环境约束,湿地城市创建为城市转型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夯实生态基底,建成湿地公园21个,划定湿地保护小区126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3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处。注重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城市碳排放提供缓冲空间,减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走出了一条发展保护两相宜的“苏州路径”。此次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正是对相关经验成效的高度肯定,湿地城市“苏州路径”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达地区城市提供参考借鉴。
湿地保护率提升至72.8%,位居全省第一
“这些芦苇都是我们自己种的,这是菖蒲,我们近两年建设环岛沿湖岸线生态湿地,构建入湖生态屏障带,削减入湖污染负荷,促进湖滨湿地资源自我修复”,在太湖生态岛阴横山湿地带,金庭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徐国银介绍,环岛湿地从太湖大桥三号桥到阴山、横山再到慈里约20公里岸线,共计恢复湖滨湿地面积约95万平方米,利用环岛湖滨岸线生态基底,以自然保育为主、生态修复为辅,保护片区湿地资源,锚固太湖生态绿色健康本底。环岛湿地带对沿湖水生植物群落退化明显的环岛岸线进行生态修复,实施外围消浪、内部地形重塑等措施,修复湖滨带生境,恢复水生植物群落,同时对沿湖湿地资源较丰富的 岸线进行生态保育,通过修复岸线生态功能,保护现有湿地资源,涵养沿湖水体。
金庭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徐国银。
“三山岛湿地公园是国内首个淡水岛屿类型的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9378亩。”江苏唯一的中华环境奖获得者,原苏州市吴中区三山村党支部书记吴惠生十分自豪,三山岛村用村级资金投资建设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交汇点记者眼前的三山岛湿地荷花满塘,鸥鸟翻飞。在山东湿地,吴惠生惊喜地发现了消失了两三年的菹草。“菹草根茎、叶子毛里毛拉的,鱼类产籽以后,都寄生在草上生长,有2、3米长,有时候鸟也在上面生蛋。”
除了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苏州在湿地保护领域不断探索与创新。2022年以来,苏州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以打造“城市、人与湿地和美共享”典范为目标,在湿地依法保护、创新管理和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等方面率先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实践,认定重要湿地103个,建成湿地公园21个,湿地保护率提升至72.8%,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小微湿地。
苏州注重拉近湿地城市与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的关系,让大众切实感受到创建带来的生态福祉。率先设立“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的考评体系,评估和反映湿地健康状况,全市野生鸟类近十年增加100余种,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水禽数量标准的湿地已达17块。苏州创新推出“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品牌科普项目,把湿地公园打造成11所湿地自然学校,推进20所中小学建设湿地城市联盟自然学校,每年上万名中小学生走进湿地公园接受自然教育。从2022年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到2025年7月份获得《湿地公约》的认证,在国际评审中,苏州的湿地保护打动了评委。国家林草局专家组在苏州市开展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评估工作,充分肯定了苏州市这些特色亮点和成效,并建议在全国推广相关经验做法。(新华日报·交汇点 记者 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