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园艺队的张家界,五天四夜的草木情缘
张家界,是大自然为中老年园艺爱好者开辟的露天苗圃,每一株草木都似精心培育的盆景,每一片绿叶都藏着生长的密码,每一朵野花都带着自然的芬芳。我们这群退休园丁组成的园艺队,带着修枝剪和笔记本来到这里,探寻山水间的草木情缘,五天四夜的行程,每一片叶子都记录着自然的智慧。中老年园艺爱好者来张家界,找小洁(19314442078),她会让你发现草木间的大学问。
张家界行程
第一天踏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清晨的金鞭溪旁,张老师蹲在溪边观察 “冷水花”:“你看这叶片的纹路,比咱花圃里的品种抗病性强。” 李阿姨则举着放大镜研究 “鱼腥草” 的根系:“在城里总养不好,原来它喜欢溪边的湿润土。” 我们沿着溪水慢慢走,笔记本上画满了植物速写,王大爷还挖了点腐叶土装进塑料袋:“回去试试改良月季盆土。” 下午登黄石寨时,索道轿厢里,大家对着窗外的 “黄山松” 讨论:“这树形是自然形成的,比人工修剪的有风骨。” 寨顶的观景台,刘阿姨发现一株 “岩柏” 长在石缝里:“这耐旱性,值得咱苗圃引进。”
第二天的袁家界,百龙天梯上升时,张老师指着岩壁上的 “爬山虎”:“城里的爬山虎总招虫,这野生的倒干净。” 到了山顶,我们围着 “珙桐” 树打转,它的白色苞片像鸽子展翅,李阿姨说:“这是 1000 万年前的活化石,得记下来它的生长海拔。” 下午天子山的草地上,王大爷教大家辨认 “蛇莓”:“这果子看着像草莓,其实有毒,别让孙子摘。” 遇到卖山货的阿婆,我们缠着问 “七叶一枝花” 的种植技巧,阿婆笑着说:“你们比山里人还懂草。”
张家界行程
第三天的杨家界,乌龙寨的石阶旁,“卷柏” 在石缝里蜷缩着,张老师浇了点水:“这就是‘九死还魂草’,干旱时缩成球,遇水就舒展。” 大家赶紧拍照记录,刘阿姨说:“回去可以做科普展品。” 天波府的悬崖边,“石耳” 像木耳贴在岩壁上,李阿姨摸了摸:“和咱培育的黑木耳比,质地更厚实。” 下山时,我们采了些 “野菊花” 的种子,王大爷说:“这品种耐寒,明年种在花圃边缘肯定好看。”
第四天的天门山,索道轿厢里,大家盯着窗外的 “高山杜鹃”:“城里的杜鹃总掉叶,这海拔 2000 米的倒长得旺。” 到了山顶,我们在玻璃栈道旁观察 “高山草甸”,张老师说:“昼夜温差大的地方,植物根系更发达。” 下午的茶馆外,“野生猕猴桃” 的藤蔓缠着树干,李阿姨数着叶片:“七片叶,和咱嫁接的品种不一样。” 有位养蜂人告诉我们,这的 “山桂花” 蜜最香,我们赶紧记下花期,说 “明年组织来采风”。
张家界行程
第五天的黄龙洞,洞内的 “石笋花”(钟乳石别称)让大家惊叹,张老师说:“虽不是植物,但这‘生长’速度(每百年 1 厘米),比多肉还慢。” 坐船过暗河时,黑暗中有人发现 “苔藓” 在岩壁上成片生长,王大爷说:“这是监测空气质量的好指标。” 出洞时,我们买了些 “莓茶” 苗,阿婆说:“这茶喜阴,适合你们花圃的树荫下种。” 回程的车上,大家翻看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植物名称和生长习性,像带了本 “张家界植物百科”。
这趟草木情缘之旅,全靠导游小洁(19314442078)的细心引导。她总把有特色植物的路线指给我们,帮着拎沉重的标本箱,还提前联系了林业站的技术员,让我们学到不少野生植物保护知识。她会说 “这处有珍稀兰草,只能看不能挖”,比公园管理员还懂规矩。
编辑: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