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春(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核心吸引物的竞争逻辑正发生深刻变革:传统依赖规模扩张的“大而全”模式逐渐式微,而以精准定位、深度体验为特征的“小而美”场景异军突起。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的实践极具代表性——其80㎡的星空祈福馆从废弃停车场改造而来,凭借“凤求凰”石画与转运筒互动设计,不仅成为游客到访的核心动因,更带动占地5000㎡博物馆实现全域发展。本文以该案例为样本,系统解析“小而美”场景的核心内涵、实现机制与实践价值,揭示其作为当代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必然性,为文旅场景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
一、旅游核心吸引物的理论重构与“小而美”场景的出场逻辑
(一)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本质界定
理解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本质与特征,是把握“小而美”场景核心地位的基础。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的实践,为此提供了生动注解。
1. 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概念内涵。旅游核心吸引物是能独立触发游客到访决策,并持续支撑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载体,其本质是文化价值密度、体验参与深度、经济转化效率的三元统一体。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以极小空间承载大理石文化精髓,通过转运筒互动设计实现游客情感共鸣,最终带动5000㎡博物馆发展,印证吸引物的核心功能是“价值共鸣”而非“规模展示”。这一概念突破了“空间大小决定吸引力”的传统认知,为“小而美”场景的合理性奠定理论基础。
2. 旅游核心吸引物核心特征。旅游核心吸引物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不可替代性。承载独特地域文化基因,如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的“凤求凰”天然石画,其15亿年地质形成的天然凤凰图案具有不可复制性,成为游客到访的核心动因。这种稀缺性源于特定地理与历史进程,是吸引物长期竞争力的根基,也是“小而美”场景能够以小胜大的关键。二是体验沉浸性。提供深度互动可能,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通过18个纯银转运筒等设计,使82%的游客从“被动观赏者”转为“主动体验者”,形成强烈情感联结。这种参与感是体验经济时代的核心诉求,远超传统观光模式,而“小而美”场景因空间聚焦更易实现深度沉浸。三是经济驱动性。直接贡献超50%的目的地消费,这一基准在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星空祈福馆得到验证——80㎡场景带动衍生品收入超500万元,非门票消费占比达90%,并辐射周边产业。这一特征凸显吸引物对区域经济的乘数效应,而“小而美”场景的经济驱动效率往往更高。
3. 旅游核心吸引物构成要素的时代演进。传统吸引物依赖自然奇观或历史遗迹,以观光为主,价值产出集中于门票;当代吸引物如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以“凤求凰”等文化符号为核心,通过参与式共创形成消费、传播、情感的复合收益链。这种演进反映从“资源垄断”到“场景赋能”的转变,即竞争力取决于“资源激活能力”而非“资源规模”,为“小而美”场景的崛起提供了时代背景。
(二)“小而美”场景的核心内涵与理论定位
明确“小而美”场景的概念与特征,是解析其核心地位的前提。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为此提供了标准化范本。
1. “小而美”场景概念界定。“小而美”场景是坚持人文为魂、科技为翼、小微为体、可持续为要,形成能够深度触发游客情感共鸣场景力的文旅场域。具体而言,是以小微空间为载体,聚焦单一文化主题,通过精准设计实现“高价值密度”的文旅体验单元。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从废弃仓储区改造而来,聚焦“大理石文化+祈福体验”,以“轻投入”实现“深体验”,完美诠释了“小体量承载大内涵、轻投入创造高价值”的核心特质。
2. “小而美”场景核心特征。“小而美”场景具有四大特征:一是空间精微性。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通过“展示-互动-零售”模块化设计,在80㎡内完成“凤求凰”展示、转运筒互动、文创销售全链条,单位面积客流密度是传统景区的3.2倍,印证“空间效率决定价值”。这种精微性避免了大空间的功能冗余,让每一处设计都服务于核心体验。二是文化在地性。围绕“星空祈福+石画艺术”单一主题,以“凤求凰”石画为核心,用素白沙砾模拟“洱海月痕”、黑石对应“苍山五峰”,将大理地域文化融入场景细节,使游客30分钟内即可把握“祥瑞与爱情”核心,信息传递效率提升40%。这种在地性确保场景与地域文化深度绑定,避免“千景一面”。三是体验交互性。通过18个纯银转运筒、电子证书生成等设计,使82%的游客从“被动观赏”转为“主动参与”,复购率从30%升至63%,解决传统场景“体验浅层化”问题。这种交互性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共创者”,形成强烈情感联结。四是青年适配性。借助激光星轨投影、AR凤凰动画等数字技术,契合当代青年对个性化、沉浸式体验的偏好,线上曝光占比达60%,其中18-35岁客群贡献75%的传播量,精准匹配青年客群行为特征。这种适配性确保场景对主流客群的持续吸引力。
3. “小而美”场景作为核心吸引物的理论依据。从“三元统一体”框架看,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在文化价值密度(“凤求凰”触达效率是传统展馆的3倍)、体验参与深度(转运筒互动使复购率提升110%)、经济转化效率(投入产出比1:8)三方面均表现优异,既充分诠释“场景即生产力”的经济学逻辑,又深度表达“体验即生命力”的美学价值,完全符合核心吸引物的本质要求,其综合效能甚至超越传统大型吸引物。
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
二、“小而美”场景成为核心吸引物的实现机制
“小而美”场景的核心作用通过系统机制落地,其“锚—帆—桨”理论突破“大而全”的规模导向思维,为实践提供了可直接落地的操作路径。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的实践清晰展现了这一机制的运行逻辑。
(一)“锚—帆—桨”理论的实践应用
“小而美”场景的核心机制在于“锚—帆—桨”的协同联动,三者相互支撑形成完整的吸引力闭环,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是这一结构的典型样本。
1. “锚”构建沉浸式场景驱动情感共鸣。“锚”是场景的文化核心,通过独特符号构建不可替代的认知标签。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以“凤求凰”天然石画为核心文化锚点,其15亿年地质形成的天然凤凰图案象征祥瑞与爱情,配合凤凰灯饰、动态投影等延伸设计,构建高度统一的符号系统。这种沉浸式场景使70%的游客将其列为“必体验项目”,成为触发情感共鸣的核心载体,解决了旅游产品同质化的痛点。
2. “帆”借数字技术实现敏捷响应。“帆”是场景的传播引擎,通过数字技术突破物理边界。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借助石画感应系统、AR投影等技术,让游客在“凤求凰”前许愿时,手机可接收“凤凰齐飞”动画并生成含个人信息的电子证书,便捷的分享机制使线上曝光占比达60%,较传统景区提升3倍。这种技术赋能让场景从“线下空间”变为“线上IP”,实现“体验—传播—二次消费”的敏捷响应闭环,放大场景影响力。
3. “桨”整合多元资源推动体验创新。“桨”是场景的参与纽带,通过资源整合深化体验层次。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整合“地质文化、祈福习俗、大理非遗”等多元资源,通过“沐光而进,转运而出”的动线设计推动体验升级:过渡区用皲裂水泥地与地质层投影对比,呈现“从废弃到新生”的历史叙事;核心区以18个转运筒对应“人生十八圆满”,融合手作体验与情感寄托;出口区设置“设计历程墙”,连接游客记忆与场景故事。这种资源整合使50%的游客转化为长期关注者,持续为场景注入生命力。
(二)“小而美”场景的空间辐射效应
“锚—帆—桨”机制在不同空间层级的精准落地,形成“核心引爆—圈层扩散”的辐射链条,展现“小而美”场景的全域带动能力。
1. 原子场景(80㎡星空祈福馆)是文化触点的微粒化封装。作为“锚—帆—桨”的核心承载区,80㎡空间以“凤求凰”为锚点、数字技术为帆、转运筒互动为桨,将地质文化与情感寓意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单元,成为60%游客到访的直接动因。这种“神经末梢式”触达形成文化传播的“精准靶点”,证明原子级“小而美”场景可成为全域吸引力的源头。
2. 微场景(800㎡“石盒子”展区)是消费转化的集成化枢纽。承接80㎡场景的60%溢出客流,微场景通过“锚—桨”协同(以石艺符号为锚、手作体验为桨)实现消费转化。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石盒子”展区通过“展示-体验-销售”融合实现45%消费转化率,针对情侣客群增设双人创作动线,停留时长延长20%。这一环节扮演“流量沉淀池”角色,证明“小而美”场景的流量能高效转化。
3. 区域场景(5000㎡博物馆)是系统化联动的生态网络。在原子场景与微场景带动下,区域场景整合“锚—帆—桨”全机制形成协同网络。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5000㎡空间以“凤求凰”文化为纽带,星空祈福馆提供核心吸引力,“石盒子”负责消费转化,周边配套提供餐饮、休憩支撑,最终实现年客流量从10万增至50万,形成“核心引爆—圈层扩散—全域共振”格局,证明“小而美”场景可成为全域发展的“发动机”。
三、“小而美”场景的实践成效与理论启示
“小而美”场景的核心地位需通过实践验证,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的成效与经验为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撑,进一步凸显其作为当代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必然性。
(一)量化成效:从废弃仓储到价值核心的蜕变
1. 经济效益。80㎡星空祈福馆带动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营收增长300%,投入产出比1:8,衍生品收入超500万元,单位面积产值是传统展馆的5倍,印证“轻投入创造高价值”的经济学逻辑。这种效益通过客流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40%,形成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2. 体验价值。复游率25%,NPS(净推荐值)82分,“转运筒祈福”成现象级标签,相关内容超10万条,其中青年客群占比75%,精准契合当代游客的情感需求。高复游率与传播量证明场景能形成持续情感联结。
3. 品牌效应。60%游客将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列为“大理之行TOP3”,带动博物馆从“区域展馆”升级为“文旅地标”,吸引30%的“专程打卡”游客,证明“小而美”场景能以低成本实现品牌破圈。
(二)“小而美”场景营造法则
1. 价值聚焦法则。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集中80%资源打造“凤求凰+星空光影+转运筒”核心亮点,避免元素堆砌,使场景记忆点突出。这一法则的核心是“少即是多”,确保游客能快速把握核心价值。
2. 情感锚点法则。设计18个纯银转运筒、凤凰微雕文创等可带走的实体载体,将瞬时体验转化为长期记忆,使体验留存率提升50%,解决“体验易逝”问题。这些载体成为游客与场景的情感纽带,延长体验生命周期。
3. 技术适配法则。以“轻量化、高交互”为原则引入数字技术,如激光投影、AR互动等,既保持文化质感又满足青年客群的科技偏好,避免技术滥用导致的“喧宾夺主”。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文化表达与体验深化。
4. 动态优化法则。基于“情侣祈福占比高”“转运筒互动时长最长”等数据,持续调整场景细节(如增设情侣专属灯光模式),保持场景新鲜感与适配性,避免“建成即落后”。
(三)“小而美”场景实践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1. 对场景生产力理论的补充。证明场景价值取决于“文化密度×技术赋能×参与深度÷空间面积”,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每平方米价值超千万元”的效益,颠覆了“大空间才有大价值”的固有认知。
2. 对体验经济学的深化。揭示“青年客群的体验满意度=文化认同度×互动便捷度×传播可玩性”,其82%的青年推荐率验证了这一逻辑,为青年旅游市场的场景设计提供量化参考。
3. 实践应用价值。为城市微更新、中小型展馆升级、商业空间创新提供可复制的范本,尤其适合资源有限但文化独特的区域,具有广泛的实践参考意义。
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
四、“小而美”场景核心地位的必然性
(一)要素替代:传统吸引物的功能升级
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在文化触达效率、参与度、非门票消费占比三方面全面超越传统模式,证明吸引力要素已从“规模”转向“价值密度”。“小而美”场景通过文化符号精准化、体验方式互动化、价值产出多元化,全面替代了传统吸引物的核心功能,这种替代是“维度升级”。
(二)效能优势:价值密度的乘数效应
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单位面积客流密度是传统景区的3.2倍,投入产出比1:8,以“凤求凰”稀缺性与“锚—帆—桨”机制赋能,在小空间内实现文化、体验、经济价值的高度浓缩。这种效能优势使“小而美”场景能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回报形成竞争力,解决了传统模式“大投入、慢回报”的困境。
(三)范式革命:从单极依赖到分布式网络
通过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核心场景带动全域,形成抗风险的“吸引力蜂窝结构”,每个“小而美”场景既是独立单元又通过文化基因互联,适应游客“碎片化、个性化”需求。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旅游对单极大景区的依赖,形成更灵活、更具韧性的吸引力网络。
综上所述,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的实践清晰表明:“小而美”场景通过“锚—帆—桨”机制激活文化价值,以空间精微性、文化在地性、体验交互性和青年适配性为核心特征,打破了文化与商业的对立,实现了“场景生产力”与“体验生命力”的统一。当旅游竞争从“资源占有量”转向“场景价值密度”,“小而美”场景已不仅是旅游核心吸引物的补充,更是其核心载体与终极答案。这一结论为文旅行业的场景创新提供了明确方向——聚焦价值密度而非空间规模,方能在体验经济时代构建持续竞争力。
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80㎡星空祈福馆
(图片来源于:陈献春)
责编: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