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的云海翻涌时,峰岩山寨的万亩林海便成了流动的画。初见刘峰,是在峰岩山寨的木屋前。他穿着朴素的衬衫,裤脚沾着泥土,笑容憨厚,宛如小兴安岭深处的养林人。三十载光阴里,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大山之子”的企业家,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品格,将论文写在山林里,将大爱留在天地间。
与山立约:用一辈子护一片林的坚守
“人对自然的态度,藏着最本真的良知。”刘峰常说。这份良知,是他扎根山林的初心,更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生命觉悟。
上世纪90年代,当不少人在林区搞砍伐、赚快钱时,刘峰却带着妻子刘玉岩一头扎进荒山,用全部积蓄创办峰岩山寨。“‘峰岩’是我俩的名字,更是对大山的承诺——不挖山、不填湖,让树自由生长,让水自在流淌。”刘峰给景区立下铁规:所有建筑高度不超松树,所有设施避开动物迁徙路线,连垃圾桶都做成树桩模样。
为了恢复山林生态,刘峰自费造林1500亩,改良红松果树林20公顷,从育苗到栽种全程亲力亲为,手上磨出的茧子比树皮还硬。有人问他:“种树十年不赚钱,图啥?”他指着林间嬉戏的狍子说:“你看它们回来,不比赚钱更金贵?”如今,景区野生动物种群达330余种,成为小兴安岭生态保护的活样本。
这份坚守,早已超越“景区经营者”的身份。他说:“人不是大山的主人,是大山的孩子。守护大山,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根。”
诗意栖居:用文化之韵滋养精神家园
“游客来看山,更要懂山;来玩水,更要知水。”作为伊春市诗词学会会长,刘峰深谙“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意。他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卖门票”,而是让游客带走对这片土地的文化认同。他把峰岩山寨变成诗人的“精神原乡”,每年组织采风活动,让笔墨与山水相遇。当诗人写下“峰岩自有千秋韵,不向人间借粉黛”时,写的不仅是景,更是他守护本真的品格。
更具远见的是他推动的“研学+文旅”模式。刘峰在峰岩山寨建立了全市首个“生态文化研学基地”。孩子们跟着老猎人学认山,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刺绣,再把这些故事讲给游客听。“文化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是活在人心里的传承。”这种创新让景区年收入增长30%,更让林区文化有了传播的载体。他在峰岩山寨还建立“生态教育馆”,用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生动物影像、森林碳汇数据等,直观展示“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每年有近万名中小学生来这里研学,“认养一棵松树”“给动物建家园”等活动,让“绿水青山”的种子在孩子心里发芽。
履职尽责:以政协委员情怀架起连心桥
作为伊春市政协常委,刘峰的提案里总绕不开“山、水、林、民”四个字。“坐在这个位置上,就得替大山说话,为乡亲办事。”他的担当,是把个体实践升华为群体福祉的自觉。
针对林区产业单一的问题,他提出“文旅+林下经济”的融合业态。景区里的“山货工坊”让游客亲手采摘、加工山货,体验后直接购买;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的蓝莓、刺五加、五味子等,既成了景观,又成了热销产品,带动周边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这种“旅游搭台、产业唱戏”的模式,让峰岩山寨从单一景区变成了区域经济的“发动机”。如今,峰岩山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搞起民宿、卖起山货,年收入平均增加3万多元。
兼济天下:让善意在林海间蔓延
“中国好人”“道德模范”的头衔,在刘峰眼中从不是荣誉,而是一份沉甸甸的“道德契约”。他的善举,从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一种融入血脉的担当,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自觉。
三十多年来,50多万元助学款、100多名受助学子、每天400桶矿泉水、无数次雪中送医……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对“责任”二字的深刻诠释。
在峰岩山寨的滑雪场,有一块特殊的冰场——每年冬天,这里都免费对全区中小学生开放,曾培养出全省速滑比赛总分第二的队伍。暑期的景区,则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免费开放的政策让山里的孩子有了亲近自然的去处。“我小时候没条件玩这些,现在能让娃们开心,比赚多少钱都值。”
有一对兄弟,哥哥出国深造缺路费,弟弟考上大学愁学费,刘峰不仅全额资助,还亲自送弟弟上火车,那句“家里有我,放心读书”,成了兄弟俩最踏实的依靠。如今,每逢节日,他的手机总会被来自天南海北的问候占线,很多学生他记不清名字,只知道“他们成了有用的人”。
2005年特大山洪灾害中,刘峰的水厂和鱼场损失惨重,可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老百姓。“自来水断了,山里人不能没干净水喝。”他带着员工每天送400桶矿泉水到灾区,一干就是一个月,直到自来水恢复供应。
暮色中的峰岩山寨,松涛与诗声交织。刘峰站在最高处,身影与山林相融。这个大山的儿子,用初心守护着绿水青山,用爱心温暖着一方百姓,更用诗意让这片土地有了别样的厚度。正如他写过的一句诗:“不求声名传万里,只留清气满山林。”
(郭玉敏)
下一篇:古城西安:诗意蓝天与碧水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