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都首家外资旅行社,成都蓝屿文旅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屿文旅)于去年11月迎来第一批入境游客户。如今大半年过去,蓝屿文旅已累计接待超3000人次游客,其中60至80岁高净值华侨占比显著。
与接待普通游客不同,这些华侨游客的需求非常明确——
“他们不要‘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而是喜欢追问三星堆青铜器的历史细节、体验川菜二十四味型的微妙差异,一份咸烧白都能引发对成都饮食文化的深入讨论。”
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蓝屿文旅成都区运营事业部负责人郑金佳分享了一个观察视角: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希望领略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而华侨群体普遍对中华文化有深厚情感,城市人文体验的权重正在颠覆传统旅游模式。
当“深度文化游”成为越来越多境外游客的首选,郑金佳表示,蓝屿文旅过去大半年一直在调整运营体系,力求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得更加紧密:当文化不再只是展示,而成为体验;当旅游不再是观光,而成为生活方式的前奏;当商业不再只是交易,而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文商旅体融合的“成都样本”正在逐步成形。
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后,“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持续推进,众多新锐企业纷纷响应,争做“城市推荐官”。深耕入境游市场的蓝屿文旅,正通过一条条连接世界与成都的旅游线路,讲述属于巴蜀的“新故事”。
蓝屿文旅客户
半年接待3000人次
沉浸式体验“中国速度”
为什么文化+旅游+商业,是游客和企业的共同需要?这是郑金佳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她认为,相比过去粗放式的旅游方式,如今的旅行社更注重挖掘细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蓝屿文旅摒弃低价团路线,专注中高端定制小团,平均每团人数为7~10人,主要面向华侨与港澳游客,初期以“三天两晚”为标配行程,主打深度体验成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这类游客群体普遍对中华文化有深厚情感,对川蜀文化有强烈兴趣。”郑金佳指出,他们尤其重视“中国高铁速度”“城市变化”和“人文细节”的体验。例如,一些游客甚至拒绝乘飞机,专门要求从香港或广州乘坐高铁进川,亲自体验“中国速度”。
团队小、路线精品化,强调服务和品质,也意味着蓝屿文旅并不想只做“一次性生意”。郑金佳表示,目前客户满意度高、复购率良好,多次回头客户比例突出。“我们希望让游客不仅‘回来看看’,更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文化中找到归属感。”
蓝屿文旅打造的线路产品如:“三星堆+熊猫基地+武侯祠+锦里”组合、“乐山大佛+峨眉山”“川西雪山+都江堰”等三大主题路线,兼具文化深度与普适性。每条线路都在文化叙事和非遗体验上做出深度定制,真正做到让游客“讲得出、记得住、想要分享”。
文化成为区别于“打卡游”的核心价值。蓝屿文旅也在不断丰富游客的旅行体验,如安排非遗手作互动、川剧礼遇、茶馆漫坐等环节,让游客在旅行中获得“情感落地”与“文化认同”。初次游客再逐步成为“种子客户”,增强复购可能,延长客户生命周期,接着慢慢形成忠实消费者和品牌传播者。
文化体验不止是附加项
而是城市“剧本”的一部分
在郑金佳看来,文商旅体从来都不是分开的板块,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文旅消费正在重构消费逻辑——通过旅游这一媒介,撬动城市经济、文化、空间的多维价值裂变。所以融合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路径,更是重塑城市消费生态的“核聚变反应堆”。
“比如,商业+旅游衍生出太古里‘寺庙商业体’模式和‘禅茶文创市集’,体育+旅游带来西岭雪山‘滑雪+温泉+民宿’套餐,其复购率高达45%,远超单一产品。”郑金佳说,蓝屿文旅的战略很明确:不做资源的贩卖者,而是要成为城市“生活剧本”的首席编剧,因为最顶级的文旅产品,永远是人们愿意沉浸的生活方式本身。
面对融合发展机遇,蓝屿持续创新产品形态。“蜀游记”系列产品是其核心旗舰型路线,主打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体验。蓝屿也正在逐步推出“康医养”模块,与成都养老社区“泰康之家·蜀园”开展合作,试图将旅居、康养与医疗融合,形成闭环。
“很多香港游客首次来成都可能只停留三天两晚,但通过这次接触,他们会认真考虑未来将成都作为长期疗养地或居住地。”郑金佳表示,旅游如今正成为连接人和城市、情感与商业的桥梁,“我们希望把‘流量’转化为‘留量’。”
城市想“破圈”
企业们也想“出圈”
今年1月,携程发布的《2024中国旅游目的地热力地图》显示,成都位居境外游客搜索热度第一,是入境游首选城市。落地成都大半年,“忙”也成为蓝屿文旅的主基调。
郑金佳笑称,如今蓝屿文旅正面临“甜蜜的烦恼”——如成都博物馆门票需提前抢订、出行团队须精密安排、高级导游和合规用车资源紧张。但即便如此,蓝屿仍不敢“停”下来。“成都市场的潜力,不只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传统旅行社也正在加速转型。”
郑金佳指出,公司选择落地成都,是因为这座城市具备“文化IP强大、自然人文兼备、城市包容友好”三大优势。从九寨沟、川西高原的自然景观,到武侯祠、杜甫草堂、三星堆等世界级文化资源,再到城市的开放性与市民的热情,成都具备吸引世界游客的天然优势。“很多海外游客都说,成都是一个‘让人想留下来’的城市。”她补充道,成都正逐渐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
当然,旅游资源丰富也意味着市场竞争激烈。蓝屿希望通过“小众高质化”路线实现差异化突围,摆脱同质化“内卷”。郑金佳表示,成都正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对企业而言是一次“战略级跃升机遇”,其意义早已超越传统的市场扩容。
对于成都提出要塑造“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体品牌,擦亮城市文旅名片,蓝屿如今已经将自身定位从“参与者”升级为“生态建构者”。郑金佳解释,接下来的计划中,蓝屿文旅还将上线海外新媒体运营,除服务内地与港澳同胞外,还将向全球更多地区展示成都文旅品牌。目前已设立新西兰事业部,未来将重点开拓大洋洲市场。
郑金佳进一步建议,成都在文旅战略中,可锚定“生活信仰输出地”的定位,设立全球首个“美好生活指数”认证体系,将绿道骑行、茶馆摆龙门等元素升维为“人类非物质生活遗产”。“我相信,当世界讨论理想生活时,成都能与巴黎、京都并列,那将是城市软实力与文化价值的最高体现。”
红星新闻记者 昌娟 实习生 郑宇昂
(来源:红星新闻)